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 正文
【转】游帅 | 跨学科学术交流的新尝试 —记“安大简《诗经》读书班”
发布时间: 2019-10-19 21:14   作者:本站编辑   来源: 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0

附件:游帅 _ 跨学科学术交流的新尝试 —记“安大简《诗经》读书班”.pdf

编者按:由西南大学汉语言文献研究所孟蓬生、王化平两位教授发起的“安大简《诗经》读书班”微信群自9月22日成立以来,在不到1个月的时间内,已经吸引了包括许多海内外知名专家在内的170多位学者参加,截至10月18日,已刊发读书班讨论纪要15期,为推动安大简《诗经》的深入研究和跨学科学术交流以及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贡献了一份力量。《中国社会科学报》2019年10月18日第三版以“跨学科学术交流的新尝试”为题,发表了游帅博士采写的学术通讯,现予以全文转发。借此机会,我们衷心感谢鼎力支持读书班的海内外学界同仁,衷心感谢一直关注我们公众号的社会各界的朋友们!

2019年9月22日,安徽大学汉字发展与应用研究中心举行了《安徽大学藏战国竹简(一)》(黄德宽、徐在国主编)新书发布会,公布了“安大简”重现天日以来诞出的首批重大发现和研究成果,此次发布的整理成果涵盖了“安大简”中的《诗经》部分,涉及六国国风58篇,共93枚竹简,引发了学界的强烈关注和热烈讨论。

西南大学汉语言文献研究所积极跟进这一学术热点,由孟蓬生、王化平两位学者发起,于9月22日以微信群方式建立了 “安大简《诗经》读书班”。这一组织形式得到了学界同行的广泛支持和响应,很快吸纳了海峡两岸和港澳地区的研究者,何莫邪先生等海外汉学家也入群参与学术讨论。

该读书班的定位是纯粹的学术研讨群,崇尚实学,绝去浮言,提倡争鸣,鼓励创新。值得一提的是,考虑到《诗经》的特殊性质,组织者有意识地邀请了包括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语法学等传统语言学领域以及文献学、历史学、文学等相邻学科研究人员加入,旨在鼓励并推动跨学科交流,打破学科壁垒,融合学术资源,服务促进“安大简”《诗经》相关问题的研讨。

读书班成立两周以来,取得了良好的研讨效果。试总结其经验,我们认为主要可归结为如下两点:

其一,组织形式新颖。以读书班的形式集中研究一些课题的做法,能够追溯到20世纪的日本学术界。这种形式早期是由几位志同道合者组织在一起读书,逐渐吸引越来越多的人参加,形成圈子,有些还会发展成为一个学会。这种形式能够很好地发挥合作优势,往往可以集中一批研究人员,用较短的时间攻克一些学术难题,形成有规模的学术成果。“安大简《诗经》读书班”充分借鉴了这一形式。读书班由专门管理人员每日提供研讨素材,引导大家围绕相关材料集中发问讨论,由具体问题切入,沿波溯流、探微烛隐、立足实证、自由争鸣。并安排专人负责整理每天的发言纪录,条分缕析,形成讨论纪要,通过微信公众号平台定期公布,保护和推广创新性的学术意见,便于讨论者回溯整理,也方便普通读者了解最新研究动态,及时服务学界和整个社会。如此既避免了网络平台信息获取的碎片化,又大大简化了读者对所需信息进行二次整理的繁琐程序。最关键的是,读书班采用了以微信群为交流平台的形式,最大程度克服了时地因素的带来窒碍,便于大家即时交流互动,碰撞出思想的火花。

其二,组织理念创新。平台有了,如何真正聚拢人气则无疑需要有良好的研讨实效作为保障。如果要说“安大简《诗经》读书班”最鲜明且成功的特点,可能正是在于它对跨学科交流的重视。对于我国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而言,一方面我们的实证化研究还需要进一步发展,另一方面我们也要意识到怎么样从一个具体研究领域中跳升出来,走向一种学科之间的沟通和融合,即应具备一种学术共同体的意识。在眼下学术分工细化、专家多而通家少的时代,学术共同体可以有效弥补个人智识、资料等方面的不足。中国古代有着历史悠久的文史不分家的研究传统,使得我国的人文学科跨学科研究很容易找到兼容点,进而形成一种良好的合作互利关系。学术共同体,是基于一个相同的研究纲领,从不同学科、不同方向来共同进入到一个问题。比如读书班发起人孟蓬生先生力倡的全息音韵学,他认为在利用安大简《诗经》的材料研究音韵问题时,首先应把目前应该吸收的成果充分吸收,而这需要古文字学界和音韵学界两个领域专家的共同努力。所以大家应该平等讨论、取长补短,而不应人为设置壁垒,自说自话。

不同学科之间的沟通,需要知识基础,也需要尊重包容。以“安大简”为例,关于其基本情况,黄德宽先生早在2017年就已经在《文物》杂志发表专门文章对其主要内容、地域、时代、学术价值等做了详细介绍。无论是从文字风格、文本内容、竹简形制等角度判断,还是碳14测试以及对从有字简上所截取样品进行的综合化学检测(包括红外光谱分析、结晶度分析等)比对结果,都清晰无误地指明了“安大简”为战国时期楚简的真实属性。但由于新中国成立以来学者知识结构的先天不足和跨学科交流的严重缺乏,许多人对已公布的研究成果关注不够,同时对不同领域的知识和专家缺乏足够的尊重和敬畏,以至于今天仍有一批非语言文字学领域的学者对这批简的真实性抱着强烈的怀疑态度。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这批珍贵的文献材料进入相关研究领域,对其文献价值在语言学学科以外的发掘利用造成严重影响。须知出土文献较之于传世文献,由于长期被掩埋于地下,未经传抄翻刻,能够真实地保留当时的语言原貌,文献价值极为珍贵。“安大简《诗经》”作为目前所见时代最早、数量最多、保存最好的《诗经》文本,与现在流传于世的“毛诗”在排序、章次上有诸多不尽相同之处,异文现象更是俯拾皆是。它所提供的大量新的学术信息,如能被充分发掘,无疑将会对《诗经》研究带来重大进展。

人文学科的实证化道路还很长,追求实证的风气应该被旗帜鲜明地提倡,真知从来都是建立在充分调查、切实了解、准确把握的基础上。一些人从来不看竹简,却跟在别人后面怀疑“安大简”是假简(或真简假字)。对此,孟蓬生先生引用清代学者赵翼“矮人看戏何曾见,都是随人说短长”的诗句予以批评。他在一个以质疑者居多的学者群里说道:“裘锡圭先生、李学勤先生都相信清华简是真的,也都相信‘安大简’是真的,果如有人所说,这两批简是假简,您难道不想了解古文字学界和古史学界的顶尖专家是如何被蒙骗的吗?还有,您看了上面的样简,您是否觉得造假者的水平超过了您呢?这些是不是更激起了您阅读这两批简的愿望呢?欲求真知,请从读简开始!”孟蓬生先生的此番表态指明了实学研究的必由之路,也充满了对整个学术界的期待和希望。

“嘤其鸣矣,求其友声。”“安大简《诗经》读书班”以一种全新的组织形式、先进的组织理念,集合一批专业学术力量,努力营造崇尚实学、自由争鸣的氛围,源源不断地为学界提供关于“安大简”《诗经》研究的最新研究动态,也为学界做出了一次融合学科资源、服务学术研究的全新探索。

我们期待读书班越办越好,为知识界和整个社会带来新信息和新思想,为推动学术研究和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做出更大贡献!

(本文原载《中国社会科学报》2019年10月18日第三版)

作者简介:游帅,男,1990年出生,山东菏泽人,文学博士,2017年毕业于北京语言大学汉语言文字学专业。2017年至2019年在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从事博士后科研工作。现为北京语言大学人文社科学部汉语教育学院教师。主要研究领域为训诂学和文献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