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交流
会议|中国古文字研究会第二十四届学术年会大会报告研讨纪要
发布时间: 2022-11-15 19:21:52   作者:本站编辑   来源: 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


2022年11月5日—6日,由中国古文字研究会主办,西南大学汉语言文献研究所、西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民族学院和西南大学文学院联合承办的中国古文字研究会第二十四届学术年会在线上隆重举行。此次学术年会共举行三场大会报告,有13位先生宣读了论文,数百位网友在线观看。


11月5日上午的大会报告分为两场。

- 第一场报告 -


第一场报告由中山大学陈伟武教授和西南大学邹芙都教授主持,清华大学黄天树教授和黄德宽教授、北京大学董珊教授及香港中文大学沈培教授分别作了报告。


黄天树《殷墟甲骨卜辞释读三则》



第一部分“说人名‘射鹿’”。黄天树教授指出卜辞中常见“射+某”的人名格式,《小屯南地甲骨·释文》2539中旧释为从“鹿”“射”声的“麝”当是“射鹿”。“射鹿”是人名,“射”是官名,“鹿”是射官之私名。《屯南》2539大意是说,丁未日卜问,野象前来涉水,商王命令臣属名字叫“射鹿”的人去射猎如何。“象射鹿(人名)既”是受事主语句,谓野象被“射鹿”(人名)射中后,商王又呼令臣属去做其他的事情如何。《合集》26907“王其令呼射鹿射”大意是说,王命令名字叫“射鹿”的人去射猎如何。

第二部分黄天树教授认为旧释作“祼”或“祼”异体的“图片”,当释作“爵”和“示”二字。“图片”即“爵”字,象“爵”形,上有柱,前有流,下有三足或二足,演变到楷书中,其上爵柱讹作扁“爪”形。“示”字,训为“神主”。“爵示”是动宾结构,卜辞大意是卜问,是否要以爵盛酒祭祀神主。

第三部分黄天树教授从音韵上解释了“辔”字可以“叀(惠)”为声符,并补充了“辔”的一种用法,在此当用作动词,当“驾驭牲口”讲。


黄德宽《西周金文等材料所见词语“粦明”的训释》



西周金文等古文字材料中所见词语“粦明”的训释,学术界提出了多种意见,至今未有定论。根据清华简《三不韦》篇“图片明”写作“图片明”的新材料,黄德宽教授认为,“图片”与“能”各有来源,二字形体原本分别明显,直到春秋战国时期,“图片”才讹变出从“大”从“能”的字形。结合楚地出土文献用字情况,“图片”有两种训释义可归入这一同义义场:一是将“图片”读为“翼”训“敬”。二是将“图片”读为“钦”训“敬”。综合传世与楚地出土文献用字情况,黄德宽教授倾向将“图片明”的“图片”读为溪纽侵部的“钦”字。“图片”可用作侵部“熊”“酓”等字,其声纽为舌音,与“钦”为喉舌通转关系,“图片”读为“钦”在语音上也没有什么障碍。“图片明”作为一个双音节复合词语,“图片”读为“钦”,则关联到“明”的释读。无论“图片明”这个词语是何种组合关系,将“明”的训释纳入“毋懈”组群这一同义义场来考虑应是合理的选择。从这个视角出发,“明”也可从王氏父子的意见训作“勉”。如此,“图片明”则可读为“钦明”,训作“敬慎、黾勉”,这与上文金文“粦明”的训释则相一致。总之,清华简《三不韦》“图片明”一词的出现,对西周金文“粦明”的训释提供了新的证据,“粦明”“图片明”和“钦明”,可能是同一古成语的不同书写形式,其义为“敬慎黾勉”。


董珊《辽阳出土“和成夫人”鼎铭再考》



董珊教授重新考释辽阳出土的战国鼎铭,认为铭文“和成夫人”属赵国文字,“和成”为赵国封君,又初次发表了该鼎新发现的秦铭刻“安居翟吊(?)”,并讨论了“和成”从战国到汉初的地理形势,指出汉初的巨鹿禾成侯即承续战国赵和成封君而设,以及巨鹿和成与广平南和的关系、王莽和成支郡(常山和成)的情况,文末论及东北地区历年发现战国晚期秦、三晋兵器的地点与秦灭赵(代)、燕时所经辽西古道的关系。


沈培《据安大简〈仲尼曰〉引〈诗〉验证过去各家对于〈小雅·正月〉“彼求我则,如我不得”的理解》



《安徽大学藏战国竹简(二)》所收《仲尼曰》所引《诗》“彼求我,若不我得。执我仇仇,亦不我力”,对应于毛诗《小雅·正月》“彼求我则,如不我得。执我仇仇,亦不我力”。郭店简《缁衣》、上博简《缁衣》和《礼记·缁衣》也都引有此诗,跟毛诗本相同。沈培教授根据《仲尼曰》所引《诗》的读法,验证过去各家对毛诗“彼求我则,如不我得”的理解,认为“则”不可能是实词,只能是虚词。经过检讨,确认“则”不可能是句末语气词,因此毛诗只能读为“彼求我,则如不我得”。《礼记·缁衣》、两种简本《缁衣》皆当如此读。由此可顺便讨论于鬯“读别于义”之说,以及黄侃有关韵文句读理论的相关说法,以期对如何诵读《诗经》有所帮助。



讨论环节

在自由讨论环节,沈培教授提出,他以前曾对西周金文的“粦”做过研究,认为“粦明”的“粦”读为“矜(矝)”,“矜(矝)”和“怜”是古今字关系,“矜(矝)”有“戒慎”的意思。黄德宽教授新公布的材料里面,“图片明”可以考虑读为“兢明”。“矜明”、“兢明”义相近。孟蓬生教授指出黄教授的报告中讲到的“粦”在真部,“讼”在东部,“钦”在侵部,那么黄教授对于这三部通转的语音层次有什么看法。黄德宽教授对于上述两个问题做了回应和进一步的解释。


- 第二场报告 -


第二场报告由华南师范大学张玉金教授和吉林大学冯胜君教授主持。报告人分别为清华大学李守奎教授、复旦大学刘钊教授、台湾彰化师范大学苏建洲教授和西南大学张显成教授。


李守奎《十三行长篇帛书的文本复原与偏题拟定》



今年是楚帛书出土八十周年,八十年来中外学者研究不辍,虽然积累大量的研究成果,但对文本的行款、字数、句读、段落结构、篇题主旨等各方面的认识存在巨大差异,其中主要的原因就是对帛书文本中残缺情况不明,残缺字不识。报告通过对文义、句式、韵律等综合考察,发现一处折叠残缺的痕迹,补释出所缺字位,文本复原,经过折痕形制验证完全吻合。在帛书行款复原的基础上对残缺文字进一步辨认、补缺、考释,取得多处突破,辨释出十多字,段落结构得以理清,文义基本明晰。篇首缺失二字根据段落结构与句式的相似性补出“孷岁”,二字处于句首位置且与全篇主旨相合,拟定篇题为《孷(理)岁》或《失岁》。


刘钊《“䤼”和“錦”的抉择——马王堆帛书文字考释一则》



马王堆帛书《相马经》中描写马眼时出现“细䤼”和“细锦”的说法,从文意看,“细䤼”和“细锦”说的应该是一回事,即“䤼”和“锦”应该是同字才是,两者必有一误。刘钊教授讨论了“䤼”和“锦”的正误,认为这个字是“锦”。同时疏解了文意,并将“相鸽眼”与“相马眼”相比较,指出古人相马眼技术具有很高的可信度。


苏建洲《再谈清华简〈良臣〉〈子产〉的人名——“蔑明”》



清华简《良臣》「图片明」与《子产》「图片明」的身份是「子产之辅」,此人整理者释为「蔑明」,这个说法一直为研究者所接受。但从字形、古音、古人称谓来看,这种读法恐怕是不能成立的。不过,整理者指出此人的身份是《左传》中的「然明」,这是可信的。苏建洲教授认为清华简所载这位「子产之辅」是「鬷」氏,名「蔑」,字「察明」。「察明」,与「蔑」名字相应。「察明」某些版本作「祭明」,「祭」与「然」隶书形体相近,所以古书误写为「然明」。宋人程公说《春秋分记》云「然明」是「然丹」之后,属「然氏」,这是有问题的。


张显成《释简帛医书方名“治……方”中的“治”——兼论句首语气助词“治”的来源》



简帛医书中的方名为“治……方”者中的“治”的意义可分三类:第一类中的“治”意义为“医治、医疗”,是及物动词,带宾语。“方”前的成份都是修饰“方”的,方名为以“方”为中心词的偏正结构,如“治暴心痛方”。第二类中的“治”后紧接一个与其意义完全重复的及物动词,“治”的意义已明显虚化,显得多余,方名结构为“治+以‘方’为中心词的偏正结构(动宾结构+方)”,如“治除热方”。第三类中的“治”,在第二类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全虚化,其后没有接动词,是“方”为中心词的意义完整的偏正结构,“治”与后面的偏正结构完全没有任何词汇意义上的联系,是标准的羡余成份,是地道的句首助词,方名结构为“治+以‘方’为中心词的偏正结构(非动宾结构+方)”,如“治千金膏药方”。句首助词“治”的来源:由于第一类结构最多,在言语使用惯性作用的驱动下,方名中虽然本已有相当于“治”的意义的动词,但还是在动词前即方首用“治”,于是便有了“治除热方”这样的结构形式,这就是第二类“治”的来源。在第二类的基础上,尽管方名中没有表示“治疗”意义的动词,且方名本来就是一个意义完整的名词性的偏正结构,由于语言使用惯性的作用,仍然在方首加上“治”,于是便有了“治千金膏药方”这样的结构形式这就是第三类“治”的来源。句首助词“治”的发现,对于汉语虚词史的构建和简帛医书的释读都具有重要意义。


讨论环节

自由讨论环节中,张玉金教授和沈培教授就张显成教授的报告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张玉金教授认为“治除热方”中的“治”可能还是动词,只是后面的宾语省略了,“除热”是用这个药方所达到的疗效。在“治赤谷〈谷〉方”中,赤谷〈谷〉是地名,“治”也可以看作动词,所要治疗的病名省略了。沈培教授认为,把“治”看成句首助词过于奇特,或许“治”既可以以病名为宾语,也可以以“方”为宾语,两种“治”的意思不一样,前者是“医治”之义,后者是“做,为”之义。张显成教授对两位教授的意见做了回应。


11月6日下午进行了第三场大会报告。


- 第三场报告 -


第三组报告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王志平研究员和西南大学邓飞教授主持,吉林大学吴振武教授、清华大学赵平安教授、郑州大学季旭升教授、安徽大学徐在国教授和西南大学孟蓬生教授分别作了报告。


吴振武《谈谈齐系文字“巠”的写法——兼论齐陶文“俓”的读法》



吴振武教授从《说文》“磬”之古文“硜”的写法谈起,结合新出齐国磬铭所见“硜”字的写法,指出齐系文字中的“巠”,下部多已被改造成从“壬”声。并进而指出,《金文编》等书对邾公牼钟铭文里的“牼”字摹写有误(“巠”旁下部被误摹作“土”形)。同时指出了后世俗书“巠”旁写法的来源。最后据《左传》邾宣公之名“牼”,《公》《穀》作“瞷”,推测新出齐陶文中的“某某再俓”“某某叁俓”之“俓”,很可能应读作“瞷”,训为视。“再俓(瞷)”“叁俓(瞷)”犹言“再立(莅)事[岁]”“叁立(莅)事[岁]”。


赵平安《清华简〈五纪〉与齐“徙盐之玺”》



赵平安教授首先梳理了早年文章中对一组古玺印的考释情况,认为这组玺印中的“图片”“图片”“图片”诸字应释为“盐”,其繁式“图片”和包山简“图片”字结构相同,字的上部为“卤”的省变。“徙盐之玺”应是在盐的流通过程中使用的官印。随后,他指出清华简《五纪》“后事鹹(咸)成,万生行象则之”中“鹹”字所从“卤”和“徙盐之玺”中“盐”所从“卤”结构相同,都是中间一竖笔,两边相对有两个短笔。最后,他举例说明清华简《五纪》文字有很深的齐系文字印记,“卤”的这一写法也应是齐系文字的特点之一。


季旭升《重读〈上博五·融师有成〉》




季旭升教授指出《上博五》有很多内容我们还未能完全了解,《融师有成》就是这样的一篇。经过深入研究,季教授认为《融师有成》写“有成”是一只黄鼠狼,被做成塑像膜拜,因此有耳口目足,但不能听鸣见走;名号听起来令人畏惧,实际上却可任意欺侮。当“黄鼠狼神”降临后,翦后刜侧,灭师现殇,带来大灾难。这是鬼神为恶的一面。但是,同样是这只兽鼠,也可以见闻崇扬,志行显明,发扬腾踰,启迪夏邦,这是鬼神为善的一面。本篇与前一篇《鬼神之明》连抄,可以看成《融师有成》是《鬼神之明》的实例。配合这个主旨,文章刚好可以分成“有成为恶”与“有成行善”两段,本篇的简序及难解词语也都能得到合理的解决。 


徐在国《谈安大简“泛皮(彼)白(柏)舟”之“泛”》



徐在国教授在论文中指出安大简一84“泛皮(彼)白(柏)舟”之“泛”有两个形体,一作“泛”,一作“图片”。“图片”应该看作“泛”字繁体,加注“图片(沈)”声。同时,徐教授还对楚文字“沈”的相关异体作了分析。


孟蓬生《楚简〈五行〉“埶”字异构试释》



郭店简《五行》简36“敬而不图片”的“图片”字,学界有两种不同的考释意见:一些学者根据该简简背的字形和马王堆帛书《五行》的对应文句“敬而不解(懈)”,认为该字可能是传抄古文“解(懈)”字的来源;一些学者则认为该字有可能是传抄古文“节”字的来源。孟蓬生教授赞同第二种意见,并在此基础上认为,“图片”字是“埶”字的一种异构,是“土”旁和“田”旁互换、“丮”旁和“卩”旁互换的结果。“敬而不图片”当读作“敬而不亵”,“亵”和“解(懈)”均有“慢易”和“不敬”的意思,故可以跟构成异文关系。



讨论环节

在自由讨论环节,王志平研究员希望孟教授能就“埶”和“卪”之间的声音关系做更详细的说明,沈培教授也就“同义互换”一词在文中的使用和“图片”字的理解提出了不同的看法,孟教授做了回应和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