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交流
会议|中国古文字研究会第二十四届学术年会简帛组会议纪要
发布时间: 2022-11-10 18:31:02   作者:本站编辑   来源: 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

2022年11月5日—6日,由中国古文字研究会主办,西南大学汉语言文献研究所、西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民族学院和西南大学文学院联合承办的中国古文字研究会第二十四届学术年会在线上隆重举行,其中“简帛组”共收到28篇论文,会上宣读了27篇,分别进行了五场分组报告。

 

 

11月5日下午进行了“简帛组”第一场、第二场分组报告。

第一场分组报告由清华大学程浩、复旦大学蒋文主持,中山大学范常喜、复旦大学张富海、中国社会科学院王志平、山东大学黄杰、辽宁师范大学于雪、浙江大学岳晓峰分别做了报告。



范常喜老师的报告《郭店简〈六德〉“宜頪”新诠》主要利用清华简《子犯子余》中提供的新线索,对郭店简《六德》“宜(义)頪(类)”一句作了新的解释。报告指出,郭店简的“)”应读作“植”,指直立之木柱;“”当读为“蕝”,与“表”同义,简文中当是仪表、表率之义。此外,还对郭店简“(仁)頪(类)而速”一句作了补释,认为“”可径读作“荛”,“速”当读作“束”,整句大意是说:“仁”如草薪而成捆束。



张富海老师的报告《郭店简〈老子〉释读一则》认为简文“躁胜寒,静胜然”有韵,“然”“寒”押元部,“然”字所表示的词不能读为月部的“热”,而应读为元部的“熯”,是“热”的同义词。但“熯”在文献中是干热义,楚简中的“熯”只有热义,可能是文献失传的楚方言词。



王志平老师的报告《“槁木三年,不必为邦”新解》综合其他学者的观点,并结合出土和传世文献的相关记载,提出郭店简《成之闻之》简30“槁木三年,不必为邦”之“”当读为“期”,指“期年之丧”;“槁木三年”为“守丧哀甚,形容枯槁”之意。“‘槁木三年,不必为邦期’,盖言寅之也。是以君子贵诚之。”意思是说:如果已为父母服过三年之丧,就不必再为邦君服期年之丧了,这就是说的哀敬父母。因此君子贵在发自真心,必诚必信。



黄杰老师的报告《〈性自命出〉“古乐龙心,益乐龙指”解》以前人提出的“古乐”指《韶》《夏》、“益乐”指《赉》《武》的看法为基础,认为两个“龙”字应读为“降”,“龙心”即“降心”,“古乐龙(降)心”应当解释为古乐降抑人的心气,让人心气平和,这与古乐的节奏比较舒缓、旋律比较平淡有关。“指”字则应当读为“视”,与“心”相对。“益乐龙(降)指(视)”指《赉》《武》等后起增益之乐让人降低视线表示恭敬。《赉》《武》之乐其声壮武,作为周之子民,听到此音乐,会联想到文、武事迹,肃然起敬,所以“降视”以示恭敬。



洪飏、于雪两位老师的报告《安大简〈诗经〉“怀(褭)”字及相关诸字》利用传世文献与出土文献,对安大简《诗经》中的“怀(褭)”进行了探究。报告认为,郭店简“”字不是“坏”或“褱”字的误写,应从郭店简整理者隶作“”,读为“怀”,此字是在安大简《诗经》“”和包山简“”字上加“土”而成。最后对安大简、包山简和郭店简写作“褭”“”等字的字形构成进行了解释。



岳晓峰老师的报告《〈诗经〉“毋忝尔所生”新解》对《小宛》篇“夙兴夜寐,毋忝尔所生”一句中的“所生”进行了重新解读。报告认为,“所生”之“生”非“生育”义,而当以训“生存”为是,因此“所生”即所以生存之道。所谓“夙兴夜寐,毋忝尔所生”,即昼夜辛劳,不要辱没了你的生存之道。也就是要勤勤勉勉,不要辱没了自己的立生之本。


在自由讨论环节,苏建洲、张富海、陈伟武、王志平、黄杰几位老师主要就“指”和“视”是否能够相通这一问题进行了深入讨论。苏建洲老师提出张富海老师曾撰文认为“旨”“指”上古声母为舌根音,与舌尖塞音的“视”不能相通;张富海老师认为在进行字音探讨时不能混淆上古音和中古音的界限,两字能否相通必须依据确切的上古音;陈伟武先生认为“指”和“视”能够相通,并指出闽南方言“指”即为牙喉音;王志平老师认为“指”和“视”的上古音都有舌根音的来源,在音理上可以相通;黄杰老师认为,楚简中有“旨”与“示”、“”与“示”互为异文的例子,“”从“见(视)”从“旨”,实为双声字,可证“指”和“视”相通。

 

 

第二场分组报告由中国人民大学马晓稳、西南大学杜锋主持,报告人为中山大学陈伟武、中国海洋大学张新俊、清华大学程浩、清华大学贾连翔、复旦大学蒋文。



陈伟武先生的报告《清华简释读短札二则》认为,《清华九·治政之道》简3“古(故)=(上下)(离)志”之“”从麗声,“麗”“离”声近通用,“出”为义符,“出”犹离也,此字当为表“离开”的专字;《清华十·四时》简2“寒门乃䡐”之“䡐”本为记录车疾驰的专字,战国以前车与马通常配合而用,车离不开马,马离不开车,故字从车与从马属相关义符替换,“䡐”可视为“驰”字异体。



张新俊老师的报告《上博简〈容城氏〉“柔三十夷”之“柔”字试释》对上博简第38—39号简“汤闻之,于是乎慎戒征贤,德惠而不遐,柔三十夷而能之”中的“柔”字进行了阐释。报告指出,“柔”的字形为“”,应隶定为“”,“矛”形右边所从的偏旁应为“卣”形之残,“”是文献中“厹矛”之“厹”的本字。




程浩老师的报告《谈谈楚文字中用为“规”的“夬”字异体——兼说篆隶“规”字的来源》认为清华简《五纪》中出现的“”这个字形应该就是“夬”字正体的一种简化与变形,“夬”可用为“规”。清华简第八辑《邦家处位》简3的“”字当分析为从“夬”从“见”,可隶定为“”,这一字形就是《说文》小篆和隶书中“规”字的来源。



贾连翔老师的报告《清华简〈五纪〉的“簸扬于箕”与“外”声字的唇喉通转现象》主要就清华简2、79中的“)”进行了讨论。报告指出,简79中的“”可读为“簸”,简2中“旬”可读为“均辨”或“均徧”。同时报告还提出从“外”声的“”“”,既可读为“简”“艾”,又可读为“半”“簸”“辡”等,究其原因,不排除有“外”与“”“”因形近而混讹变音的可能。



蒋文老师的报告《清华简〈四告〉“不卒纯”解》主要对“不淑昊天,不卒纯,允陟兹武王”中的“不卒纯”进行了重新解释。报告认为,简文中“纯”指上天给予武王的抽象美物,“卒”就是表“完成”意的及物动词。《四告》“不淑昊天,不卒纯,允陟兹武王”一句大意为:“不善的昊天,没有完成(它给予武王的)纯/没有使(它给予武王的)纯达至其尽头,真的升登了这武王/真的使这武王升天了。”


在自由讨论环节,程浩老师提出,“不卒纯,允陟兹武王”或为“不卒纯允,陟兹武王”,“纯”和“允”都可以做宾语,为“不卒纯、不卒允”;蒋文老师回应认为,如此断读文意较难疏通。黄杰老师对此问题也作了补充,认为《尚书》是典型的散文,韵文少,在断句时要避免整齐句式,不一定要四字一断、五字一断;蒋文老师表示,对于以意义为唯一断读标准的文本而言,在文意被正确理解的前提下,断读依文意而行即可,不存在“避免整齐句式”的问题。

 

 

11月6日上午进行了第三场、第四场分组报告。

第三场分组报告由复旦大学邬可晶、河南大学袁莹主持,天津师范大学刘传宾、东北师范大学鞠焕文、清华大学魏栋、中国人民大学马晓稳、吉林大学李松儒、西南大学杜峰分别做了报告。



刘传宾老师的报告《〈清华九〉研读札记》,第一则指出《治政之道》简8“夫远人之燮服于我,是之以”中的“是之以”是一个宾语前置句,“是”为宾语,“之”字复指提前宾语,“以”可训为依据、凭借或因为等义,整句话是说“远人之所以燮服于我,以是”。第二则指出《成人》简10“妖”之“”读为“厉”是可信的,但“厉妖”当属下句读,“妖”以训为灾祸为优。刘传宾老师指出前两则子居先生有类似观点,但论文写成较早,未及引用。第三则指出将《乃命一》简7的“外”读为“间”、《祷辞》简18的“间”读为“外”都是有问题的。从用字习惯来看,楚文字“间”字主要写作“”等形,与“外”形体有别。



鞠焕文老师的报告《清华简〈芮良夫毖〉“猲憧”补苴》认为《芮良夫毖》“猲憧”之“猲”意为恐嚇、威胁的说法,是可信的;“憧”当读为“动”,训为惊,与“猲”构成同义词连用关系;简文“莫敢猲动”其后承前省略了“民”,“平和庶民,莫敢猲动”即安定谐和群民,不敢去呵斥恐嚇他们。后世“恫猲/喝/嚇”一词大概就来源于“猲憧”这个词。



魏栋老师的报告《清华简〈晋文公入于晋〉校释拾遗》主要通过传世文献与出土文献对读的方法,对清华简《晋文公入于晋》篇“毋察于妞(好)妆(臧)(媥)(婓),皆见”“逗(属)邦利(耆)老”“命讼狱、拘执释(滞)责(债),毋有(塞/赛)”“命肥蒭羊牛、豢犬豕”“为交龙之旗师以豫(舍),为日月之旗师以舊(久)”“五年启东道”“反郑之陴”“九年大得河东之诸侯”等简文分别进行了校释,并提出了一些新的认识。


马晓稳老师的报告《〈芮良夫毖〉“莫之扶䢐”解》主要对《芮良夫毖》中“莫之(扶)”一句进行了探讨。报告在释“”作“䢐”的基础上,将“䢐”改读为“阻”,并对《汉书》中的一处文句作了探讨。简文“扶”“阻”连言,二字都应理解为“依傍”方更为妥洽。



李松儒老师的报告《〈楚地出土战国简册合集〉第三、四册读札》主要利用《楚地出土战国简册合集》重新收录的望山与曾侯乙墓竹简的红外线图版,对曾侯乙墓竹简中的等字和望山楚简中等字做出了新的释读,同时指出了书中的一些手民之处。



杜锋老师的报告《简帛文献考证三则》指出,郭店简、上博简《缁衣》首章中的“坓(刑)不屯”“型(刑)不”之“屯”“”或可读为“扽”,其与“引”“撏”“撢”“(抽)”同源;马王堆帛书《五十二病方》“柳蕈一捼艾二”中的“捼艾”即古医书中的“挼艾”,是指揉搓至“柔烂如绵为度”的艾叶,“捼”“摩”同源;马王堆帛书《五十二病方》“(憋)不出”当为“癑(脓)不出”之误,后者习见于出土和传世医书。


在自由讨论环节,陈伟武先生、黄杰老师就“间”“外”二字的区别提供了相关资料并参与了讨论。邬可晶老师补充说蔡一峰老师也赞同“间”“外”二字有别,并有专文《古文字所谓“间”“外”通谐说辨议》(尚未发表)详加讨论。

 

 

第四场分组报告由上海交通大学陈颖飞、重庆大学张峰主持,报告人为南京大学程少轩、清华大学石小力(因故未宣读)、河南大学袁莹、复旦大学邬可晶、中国社会科学院肖晓晖、福建师范大学庞壮城。



程少轩老师的报告《清华简〈五纪〉表下肢之字补释》认为周家寨汉简日书《五龙》所见“五龙忌”之“忌”,与清华简《五纪》“”诸字表示的是同一个名词,这个词更适宜用“跽”字来表示。同时提出,表示腿骨的“骸”和表示“跽坐”的“跽”很可能存在同源关系,这两个词或许均来源于表示下肢的名词“跽”。


石小力老师的报告《说战国文字“”字的来源》指出,战国文字中常隶定作从鼠从一,用作“一”之字,其所从的所谓“鼠”形,是由甲骨金文羽翼之“翼”的初文演变而来的,因在战国文字中多用为“一”,又在字形上加注义符“一”,遂成战国文字中的从鼠从一之字。



袁莹老师的报告《战国秦汉文字中“俞”声字读为“降”补论》认为“逾”字所具有的“下”之类的意思,很可能是假借而来。报告还从语音、语义角度补充论证了战国秦汉文字中表示“下”之类意思的“俞”“逾”“榆”“踰”等字当读为“降(jiàng)”或“降(xiáng)”,“降(xiáng)”应训为“攻克、征服”之义。



邬可晶老师的报告《楚帛书甲篇第一章新诠》主要对子弹库楚帛书甲篇第一章中的“出自□(陬)”“啚(冯)(怒)水(渊),风雨是於(阏)”“山陵不(卫),乃命山川四晦(海),(热)(气)寒(气),以为亓(其)(卫)”等字句做出了新的考释,从而有助于学界更加深入地认识楚帛书的内容和价值。



肖晓晖老师的报告《简帛“朵”字释义小议》指出,张家山汉简《奏谳书》简152“不署前后发,毋章朵,不可智(知)”之“章朵”为一词,为“分章”的意思,不可分读;岳麓简《为吏治官及黔首》简79/0925的“朵”可读为“䅜”,“毋䅜不年别”的意思是“(簿籍或谷物等)不要堆积而不按照年份分别”;马王堆帛书《十六经》“我将观其往事之卒而朵焉”之“朵”可读为“委”,为弃、去之义。



庞壮城吴琪琪两位老师的报告《北大汉简〈妄稽〉校读賸记》主要针对北大汉简《妄稽》中的十则争议文句进行文句断读、字形隶定、词语训读。报告指出,《妄稽》一文运用了许多夸饰修辞,极富文学性,故在考释文句字词时,不仅需符合先秦两汉的语言文字习惯,亦要能够通顺畅达文意,务求简文之解释能符合《妄稽》所欲表达的文学意涵以及作者有意设计的修辞逻辑。


在自由讨论环节,王志平老师就邬可晶老师报告中的“风雨是於(阏)”提出了疑问,邬老师从通假、押韵、同义换读等多个角度对问题作了解释。罗小虎老师与庞壮城老师也就相关问题交流了意见。

 

 

11月6日下午第五场分组报告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肖晓晖、福建师范大学庞壮城主持,报告人为上海交通大学陈颖飞、清华大学程薇、首都师范大学罗涛、吉林大学肖攀、重庆大学张峰。



陈颖飞老师的报告《清华简〈良臣〉“南宫夭”新论——兼议西周早期南宫伯达、南宫毛、南宫辥》从清华简《良臣》“南宫夭”切入,对传世文献“南宫忽”“南宫百达”“南宫毛”、卜辞“南宫辥”进行了重新辨析。报告认为,南宫夭并非新见铭文中西周早期曾国国君;南宫忽或与其二名一人,但存疑为宜;南宫伯达、“南宫辥”疑指南宫括。这四名为第一代南宫氏。南宫毛乃南宫适之子“亚祖公仲必父”,系第二代南宫氏。



程薇老师的报告《清华简〈五纪〉“冘”“甫”续辨——兼说“四甫(辅)”来源》从音、形、义的角度对清华简《五纪》篇的“”字进行了辨析,认为“”是具有齐系文字特征的“甫”字异体。报告还指出,《五纪》篇里的“四甫(辅)”与四体相配,爲方位神、四季神,主四维之分、四方之始,在阴阳数术、天文历法及中国古代思想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罗涛老师的报告《睡虎地秦简〈为吏之道〉研札》主要对《为吏之道》“毋穷穷,毋岑岑,毋衰衰。”“谋不可遗”“邦之急,在(体)级,掇民之欲政乃立。”“审民能,以赁(任)吏,非以官禄夬助治。”“令数环,百姓榣(摇)贰乃难请。”等简文存疑之处重新进行了探讨。


肖攀老师的报告《楚文字中的“臼”》对楚文字中臼字、臼旁的来源做了比较全面的梳理,对臼的构字功能、类化形态进行了总结,并在此基础上,对楚文字中与臼相关的疑难字进行了讨论。



张峰老师的报告《楚简文字“堵”字省体及相关字辨析》认为,楚简文字中多见的(或)、(或),其来源不同,应该具体字形具体分析,并将所探究的楚简文字分为A、B、C三组,对它们的构形进行了具体分析。


在自由讨论环节,肖晓辉老师与罗涛老师就“(体)级”的释读问题交流了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