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飞 | 一组甲骨卜辞语料中“翌”之意义推论
发布时间: 2020-01-02 20:47:23   作者:本站编辑   来源: 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

邓飞 _ 一组甲骨卜辞语料中“翌”之意义推论.pdf

 

 提要:商代甲骨《屯》2106、《屯》214、《合集》6054、《合集》9615、《合集》11215、《合集》13878、《合集》20656、《合集》21579记载有反映当时农耕、天象、狩猎、战争情况的卜辞,但其中“翌”的意义很特别,用以往的考释成果无法通读卜辞。本文着眼于甲骨卜辞作为文化镜像的系统性特征,从时间的语言表达、农业耕作传统、祭祀周期、天文历法等多个子系统多角度推进,深入研讨该组卜辞中“翌”的意义。我们认为:该组卜辞中的“翌”源于“翌祀”活动,“翌祀”与黍禾类庄稼的生长收获周期时间和周期位置重叠,所以可以用前者来转喻后者。“翌”可以表示“翌祀”周期的大约四个月时间,也可以表示处于“翌祀”周期中的时日。该研究不仅冰释了该组卜辞中“翌”的释义疑惑,使得卜辞释读无碍,而且对于理解同时期的铜器铭文、祭祀和农耕制度、补充卜辞中有关时间的文献资料都具有重要的语言学价值和文献意义。

 

 主题关键词:语义,系统性,甲骨卜辞,翌,祭祀,时间

 

 1.前言

 1.1 “翌”研究简史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没有收“翌”字,但收有“昱”字。《说文·日部》:“昱,明日也。从日立声。”段注:“昱字古多假借翌字为之。”《尔雅·释言》:“翌,明也。”对甲骨文中的“翌”字,前辈学者的考释论述甚多,成果甚众,其中王国维先生对该字的考证之功当数第一。他从铜器铭文入手,结合《尚书》文献,推论小盂鼎中“粤若(图片1)乙亥”语中的(图片1)“”字为“翌”字,从而确定了甲骨文中的“翌”字。他说:

 或但作(图片2),或从立,或从日。又有兼从立、从日者,如小盂鼎之(图片1)字是也。此字于卜辞不下数百见,初不知其为何字,后读小盂鼎有“粤若(图片1)乙亥”语,与《书·召诰》“越若来三月”、《汉书·律历志》引逸《武成》“粤若来二月”文例正同,而《王莽传》载太保舜奏“公以八月载生魄,庚子,奉使朝用书,越若翊辛丑,诸生庶民大和会”。王舜此奏,全模仿《康诰》、《召诰》,则《召诰》之“若翌日乙卯”、“越翌日戊午”今本《尚书》殆本作“越若翌乙卯”、“越若翌戊午”,故舜奏仿之。然则盂鼎之(图片1),其为翌字无疑也。又其字从日、从立,与《说文》训明日之昱正同,因悟卜辞上述诸体皆昱字也。后世假用翌字……惟卜辞之翌,虽十九指明日,亦间指第三日、第四日,与《说文》明日之训稍有异耳(王国维1917:27-28)。

 孙诒让(1927:4)认为该字释读为獵。罗振玉(1927:77)基本上认同王国维之说,并作了补充。他认为:卜辞凡称次日或再次日为“昱”,数日以后为“来”,数日以前为“昔”。唐兰先生不完全赞同该意见。他认为“翊”,其所从的偏旁为“羽”,在卜辞中假借而用,或纪时,或作祭祀之名。他说:

 羽字见于卜辞者,凡有二义,皆假借也。曰“羽丁丑”、“羽辛巳”云者,纪时之称,犹言“来”也。《尚书》作翼字,羽翼声相近,故得通用也。(卜辞称羽者,不限于明日。与后世用翼日为明日者异,且称羽者有远至六十日后,见《前》七.四.一.片,罗振玉以为“称次日或再次日为翌,数日以后为来”,误也。宰椃角云:“廿祀羽又五。”则即廿又五祀,与卜辞以“十月又二”为十又二月同,羽当是语词。)曰“羽日大甲”“羽示壬”者,祭名,殆即肜日,羽肜声亦相近也(唐兰1981:9-10)。

 董作宾先生认同唐兰的释字,并对“翌”表示祭祀的观点进行了进一步阐发:

 翌祭之翌……在卜辞中除祀典之外,均假借为翌,谓明日曰翌日。唐兰氏谓“当释羽,象羽翼之形,翼之本字也。”其说是也。今按羽为舞名,所谓翌祭,乃舞羽而祭。《周礼·地官》:“舞师,掌教兵舞,帅而舞山川之祭祀;教帗舞,帅而舞社稷之祭祀;教羽舞,帅而舞四方之祭祀;教皇舞,帅而舞旱暵之事。”注云:“羽,析白羽为之,形如帗也。”又引“郑司农云:‘皇舞,蒙羽舞。书或为翌,或为义。’玄谓‘皇,析五彩羽为之,亦如帗。’”可知持羽以舞,古有其制(董作宾1945:14)。

 王襄 (1925:3) 认为该字与“臘”、“腊”均通,是祭祀之名,或者隶为“昱”。叶玉森先生(1933:10)认为卜辞之翼及翼日都是祭祀名。张秉权先生(1957:54)认为甲骨文的羽字“亦即后世的翌字,在此是纪时之字,但其意义则不仅为第二日,即使是若干天之后,还是可以称为翌或翌日的”。吴其昌先生(1959:16-21)说自己“综合万余片甲骨,悉索其‘翌’字而观其会通,则‘翌’之一字,其形谊表里,嬗衍变化之源流曲折无不宛委明矣。盖‘翌’字之原始朔义,乃羽翼之形也”。又说“翌”位祭祀名,还为“祭之明日又祭”,从此引申,则“‘翌’之义,又为‘明日’”。饶宗颐先生(1959:1090-1091)认为“所谓‘翌’者,实有二义,即定指明日,及不定指明日之后之任何一日”。屈万里先生(1961:5)认为“按以卜辞觇之,作翌者较作昱者为多,知翌固亦本字,非假借也”。李孝定先生(1965/2004:1236)认为“卜辞以此纪时者大多为次日,即许书训明日之昱之假字,少数为再次日,罗氏之说是也”。于省吾先生(1971:20)认为“昱字之初文,本象刀形,灼然明矣。古籍昱亦作翌,翌从羽乃刀形之讹变也。”周国正先生(1983:255-256)认为翌为五种周祭之一,按一定的日程举行。孙海波先生(1992:167)认为“此亦羽字,象羽翼之形。卜辞借用为翌”。姚孝遂、肖丁先生(1985:141)认为“翌”表示未来之时间。常玉芝先生(1987:191-216)认为“翌”可以表示周祭祀的首祀。不再一一赘述,总之,诸先生都对“翌”展开过卓有成效的研究。

 从学界现有研究成果来看,“翌”在甲骨卜辞中的意义有二:一是表示一种祭祀之名,二是表示将来时间。表示将来时间时主要表示第二日,或者十日内时间,偶尔也会超出十日。

 1.2 “翌”研究困境

 殷商甲骨卜辞中有“今翌”、“今来翌”的时间表述形式,卜辞:

(1) a.貞:今翌…其大爯…才…用。(《合集》6054)[宾三组]

      b.贞:今翌受[禾]…(《合集》9615)[宾三组]

      c.丁卯卜,爭貞:今翌…往…豕。(《合集》11215)[宾三]

      d.□丑卜,□貞:其…今翌…雨。(《合集》13878)[宾三]

      e. …卜,王:今翌受禾。十二月。(《合集》20656)[师小字组]

      f.戊子卜,子贞:今翌啟因。(《合集》21579 [子组]

      g.癸未卜,今翌受[禾]…(《屯》214)[历无名]

      h.己亥,貞:今來翌受禾。(《屯》2106)[历二组]

      i.貞:今來翌受禾。(《甲骨卜辞新获》15)[历二组]

 上揭用例中“今翌”出现七次,涉及狩猎、战争、天象、收获庄稼等方面。“今来翌”只出现两次,涉及到“收获庄稼”。现有研究成果表明,卜辞中“翌”要么指称“第二日”,或者“旬日之内”的时间,偶指称超越旬日的时间,要么表示“翌祭祀”活动。如此,上九条卜辞中的“今翌”、“今来翌”则无法得到很好的解释。针对这一组卜辞,我们的问题有:一、“今翌”、“今来翌”中“翌”字形隶定有问题吗?二、“今翌”、“今来翌”中的“翌”是表示时间的名词吗?三、“今翌”、“今来翌”中“翌”的意义如何?

 1.3 “翌”再检讨的意义、方法

 “翌”的考证历史已过百年,虽然取得了较为丰富的研究成果,但是在《屯》2106、《屯》214、《合集》6054、《合集》9615、《合集》11215、《合集》13878、《合集》20656、《合集》21579、《甲骨卜辞新获》15等重要甲骨片上,该字的文字隶定和文献意义考释学界仍有很多不同的意见。该字的隶定和文献意义的考释不仅关涉甲骨卜辞时间文献的表述、时间术语的组合特征,也涉及相关甲骨卜辞文献和殷周青铜器文献的整理和释读,文献意义非同一般。

 这组甲骨文献中,“翌”的意义一直得不到较好的解释,该组卜辞文献的价值无法得到展现。原因主要有二:一是其文字的写法多样,有些甲骨片上“翌”的文字隶定和文献意义考释学者们仍有不同的意见。二是研究注意力往往集中于单一的甲骨片上,相关系统性的卜辞文献内容关注不够。

 基于此,本文着眼于甲骨卜辞系统性特征,突破讨论单个字形和单条卜辞限制,从上揭例子所涉“翌”的全部字形、卜辞中“今、今来”的语用环境、卜辞相关纪时文献、农耕传统、“翌”祭祀周期和殷商历法等多方面交叉学科的文献资料入手,补考该组甲骨文献中“翌”的意义,以期能够更好的解决“翌”纪时制度研究中遗留的问题,使该组卜辞文献得到更好的释读和利用。

 

2. “翌”的字形和词义类属

 2.1“翌”的字形问题

 “今翌”和“今来翌”中“翌”的字形隶定学术界一直以来都是比较统一的,苗利娟先生(2012)对《屯》2106卜辞“今来翌受禾”中“翌”字((1)h)隶定持怀疑态度,认为以往把其隶定为“翌”有问题,应该是其它未定之字。这种看法恐欠妥。(1)h作(图片3),与此相合的“翌”字形如:《合》32235作(图片4)(甲骨卜辞中“翌”可以加“日”偏旁)、《合》34300作(图片5)、《屯》991作(图片6)等等。

  “今来翌受禾”也并非孤例,除了《屯》2106以外,沈之瑜先生《甲骨卜辞新获》之15片中亦有“今来翌受禾”的表示形式,该例中“翌”((1)i)字形作(图片7),与(1)i相合的“翌”字形如:《合》34506作(图片8)、《屯》2351作(图片9)、《屯》2482作(图片10)等等。

 相对于上揭9例中其他几例,(1)h和(1)i中的“翌”字形稍显特别。虽略有不同,但都是历一和历二组卜辞中比较常见的字形。(1)h中的(图片3)字确当为“翌”字。

 2.2 “翌”为时间词的证据

 2.2.1关于“今翌”之“翌”

 从目前研究的现状来看,陈梦家先生(1956/1988:119)把“今翌”的意义考释为“最近的下季”。姚孝遂、肖丁先生(1985:141-143) 认为“今翌”可能表示“现在”和“将来”两个时间概念。陈梦家先生释义比较曲拗、晦涩。他是把“今翌”看成是偏正结构的。姚孝遂、肖丁先生认为“翌”表“将来”义,把“今翌”视作联合结构。从现有材料来看,“今翌”之“翌”应是表示时间的名词,其结构视作偏正恐更符合卜辞实际。

 其一:“今翌”与另外时间同现。

 (2) a. 貞:今翌受[禾]…  (合集9615)[宾三组]

     b.今秋品禾。九月。(合集9615)[宾三组]

 (2)a、(2)b属于同一版甲骨,涉及的主题内容是一致的,都是有关“禾”的。(2)b中用的时间词是“今秋”,与之相对应的时间是“今翌”。“今翌”中的“翌”当为时间名词无疑。

 其二:甲骨卜辞中“今”用例支持“今翌”为偏正结构。在甲骨卜辞中,“今”除了单用以外,均是与另外的时间词组合,构成偏正结构。大致有五种情况。一是与时间词“岁、春、秋”组合,如:

 (3) a.【今岁】癸卯卜,大貞:今岁商受年。一月。二(合集24427)[出一组]

     b.【今岁】癸丑卜,貞:今岁亡大水。一(英2588)[黄组]

     c.【今春】戊寅卜,爭貞:今春眾有工。十一月。一(合集18)[典宾组]

     d.【今春】丁酉卜,爭貞:今春王勿黍。一(合集9518)[典宾]

     e.【今秋】乙亥卜:今秋多雨。告(合集29908)[历二组]

     f.【今秋】庚寅卜,賓貞:今秋王往。(合集11537)[宾三组]

 

 第二种情况是与时间词“、月、月份”等组合,如:

 (4) a.【今】丁未卜,今又史。(合集21672)[劣体类]

     b.【今月】乙未卜:王入今月。三(合集20038)[师历间组]

     c.【今三月】甲辰卜,亘貞:今三月光呼來。王占曰:“其呼來,訖至,唯乙。”旬又二日乙卯允有來自光,以羌芻五十。小告(合集94正)[典宾组]

     d.【今五月】貞:今五月娩。一(合集116正)[典宾组]

 

 “今”之“”有时作“月”,于省吾先生(1940:9)把“”引申之则把举行腊祭之月命名为“腊”或者“腊月”。陈梦家先生(1956/1988:228)认为“”应当指收获禾。作月名,与农事有关。温少峰、袁庭栋先生(1983:88-89)谓“月”就是“和月”,是与种植、收获禾或者祭祀禾有关的一月。陈年福先生(2010b)认为“月”为“稾月”,即庄稼收获后处理秸秆的那个月。

 第三种情况是与时间词“旬”组合,如:

 (5) a.【今旬】己亥卜,(自)今旬雨。(合集12484)[宾一组]

     b.【今旬】癸酉卜:自今旬不其雨。(合集12486)[典宾组]

     c.【今旬】戊□□,㱿貞:自今旬雨。(合集12480)[宾一组]

 第四种情况是与“日”类时间词组合,包括“日、天干、干支”,如:

 (6) a.【今日】乙亥卜,貞:今日雨。二月。(补编3533)[宾出组]

     b.【今甲】貞,今甲王入。(合集892正) [典宾组]

     c.【今甲午】貞:今甲午啟。(补编3907)[典宾组]

 第五种情况是与表示一日内时段的时称类时间词组合,包括“夙、旦、昼、夕”等,如:

 (7) a.【今夙】惠今夙酒。(补编9601)[无名组]

     b.【今旦】祝惠今旦酒,正,王受佑。吉。用。(合集27453)[无名组]

     c.【今昼】□□卜,大貞…于父丁…今晝…(合集22942)[出二组]

     d.【今夕】己未貞:今夕亡憂。(补编6707)[历二组]

 

 这五种情况表达由大到小的时间层级:“岁、春、秋--我月、月份——旬——日、天干、干支——时称”,“今”与这些时间术语组合构成的都是偏正式的时间表达结构。我们认为,将“今翌”理解为表示“现在”和“将来”两个时间与“今”在甲骨卜辞时间系统中的表述习惯不符。认为“今翌”为联合结构缺乏卜辞语境证据支持。也未见“今翌”表示“现在”和“将来”两个时间概念对举式的辞例。

 其三,通常情况下,一条甲骨卜辞贞问一个问题,即一事一问。除非选贞“时间”,否则一事涉及一个时间,两个时间无疑涉及两个问题,对两个问题同时进行贞问会遇到问题,贞问的结果只能有一个,“吉”或者“不吉”,两件事要么同时“吉”,要么同时“不吉”,这显然不符合逻辑,因为对于“吉+不吉”、“不吉+吉”两种情况无法作出贞问结果。除非选贞时间“现在”和“将来”,对两个对举时间同时进行卜问不符合甲骨卜辞的常理。

 其四,甲骨卜辞文献中“今”、“翌”也不可能形成“现在”和“将来”这种对举式联合结构。姚孝遂、肖丁先生(1985: 141-143)说,就“干支”日来说,当日称“今”,次日以后的10日之内称“翌”。这不完全符合甲骨卜辞实际,“今”一样可以称次日以后的时间。如“壬寅,贞:惠今甲辰酒”(《英》2456)中的“今”指“壬寅”后的第三日,“丁亥卜,惠今庚寅酒𠬝”(《合集》32177)中的“今”指“丁亥”后的第四日,“庚辰卜,其乇,惠今乙酉酒”(《合集》31068)中的“今”就指“庚辰”之后的第六日。也就是说,“今”和“翌”指称的时间范围可以重叠,“今翌”不能释为“现在”和“将来”两个时间对举。“今翌”当是偏正格式的时间术语。

 

2.2.2关于“今来翌”

 一、“今来翌”之“翌”为时间名词

 虽然对“今来翌”具体怎么解释学界多有分歧,但基本上都认定其中的“翌”是表示时间名词。受到材料限制,有些学者认为“今来翌”之“翌”可能是表示地名的名词。常玉芝先生承认“翌”字的隶定,因为没有见到“翌”指日期以外的时间的,所以怀疑“翌”可能是表示地名。苗利娟先生(2012)认为原字形隶定为“翌”有问题,但延续了常玉芝先生“表示地名”的主要意见。邓飞(2014b)认为《屯》2106卜辞“今来翌受禾”中“翌”是历组卜辞中常见的写法,应该遵从学界已有的统一的隶定形式“翌”,它表示时间。邓飞(2014a)对表示地名的情况作了进一步的考察,认为目前还没有发现能够说明“翌”表示地名的卜辞材料。我们还是坚持“今来翌”中的“翌”为表示时间名词的观点。

 (8) a. 貞:今來翌受禾。(《甲骨卜辞新获》15)[历二组]

     b.癸卯貞:于生月祷禾于…(《甲骨卜辞新获》15)[历二组]

 沈之瑜先生《甲骨卜辞新获》一文中,载有编号15的一片甲骨,清晰记载有上揭两条比较完整的卜辞。卜辞贞问的主题内容是一致的,都是关于“禾”的卜辞。一条卜辞用的时间是“于生月”,而另一条就是用的本文讨论的“今来翌”。“今来翌”之“翌”确系时间名词无疑。沈培先生(2006)认为“今来翌”中的“翌”可能表示时间。“今来翌”与前文所论“今翌”之“翌”应该是一个词。“今来翌”与“今翌”、“今来岁”与“今岁”、“今来干支”与“今干支”等都是成对成系统出现的。这不是偶然,而是卜辞时间系统性的必然要求。

  二、“今来翌”的意义

“今翌”和“今来翌”现在总共见到9例,而且只出现在第一期卜辞中。这为考释其意义带来了极大的困难。正如姚孝遂、肖丁先生(1985: 141-143)在考释《屯》2106中“今来翌受禾”时,认为“卜辞只有‘日’称‘翌’,‘岁’和‘月’都不称‘翌’。而收获是不以‘月’、‘日’为单位,而是以‘岁’为单位的。此片之‘今来翌受禾’,难以理解。”

 甲骨卜辞中的“今来”都是置于一个时间词前面,其意义目前学界主要有三种意见:一、陈梦家先生认为表示“将来式”,但未作论证。其后[美]丁骕先生(1994)、[日]村上幸造先生(MURAKAMI 2003)、朱凤翰先生(2007)、孙亚冰先生(2009)、邓飞(2013, 2014a, 2014b)都有进一步的论证;二、姚孝遂、肖丁两先生(1985)、刘桓先生(1989:120)、沈培先生(2006)认为表示两个并列的时间,即“并列式”。如“今来干支”表示“今干支”和“来干支”两个时间;三、谭步云先生(2004)认为是“连接式”,如“今来岁”表示“今岁”至“来岁”这样一个时间段。王宇信先生(1989:153)、常玉芝先生(1998:230-232)对此问题也多有论述,此不赘述。“连接式”可能不成立,沈培先生(2006)有详细论证。“将来式”和“并列式”的本质区别在于“今来+时间”表示一个时间概念还是两个时间概念。前者认为“今来+时间”中“今来”只表示时间方向,整体表示一个未然时间概念;后者认为“今来+时间”表示两个并列的时间:“今时间”和“来时间”。二者在具体论证过程中都有合理的成分,我们更倾向于陈梦家先生的意见。

 其一:重贞卜辞同一时间表述不一致。

  (9)a.癸丑貞:甲寅酒,大禦自上甲,尞六十小牢,卯九牛… 三 茲用。上甲不遘雨,大乙不遘雨,大丁遘雨。(合集32329正)[历二组]

     b.庚申貞:今來甲子酒,王大禦于大甲,尞六十小牢,卯九牛,不遘雨。三(合集32329正)[历二组]

     c.庚申貞:酒□禦…□… 三(合集32329正)[历二组]

     d.□□貞:甲子酒,王大禦于大甲,尞六十小牢,卯九牛…(合集32329正)[历二组]

     e.□申貞:不…(合集32329反)[历二组]

 该片甲骨上有残留五条卜辞,四个钻凿,三个“三”兆序词。从占卜时间、占卜内容、兆序词以及兆序词刻写位置看,上揭中至少b.c.d条是同版卜辞上同一件事情的重贞,同版卜辞中或者用“甲子”,或者用“今来甲子”,足以说明二者时间指称是一致的,“今来甲子”表示的是一个时间,而并非两个时间,是一个时点时间而非“连接式”的时段时间。使用“今来甲子”是为了详细说明“今来甲子”与占卜时间“庚申”之间的关系,一是近指关系,二是不同在本旬的关系。而后来再使用时,则是采用了省略形式。

 其二:选贞卜辞中“今来干支”不是选贞对象。

(10)a.辛亥卜,爭貞:今來乙卯侑于成十牛。一《合集》6943 [宾一——典宾组]

      b.于下乙侑。一 二《合集》6943 [宾一——典宾组]

 从《合集》6943上的这两条卜辞看,贞问焦点已经明确,即用十头牛向哪位祖先(是成汤还是下乙)进行侑祭。显然“今来乙卯”只能表示一个时间,如果一次贞问过程涉及两个时间而又不是选贞时间,那占卜结果的时间归属则会遇到麻烦。时间待选定,祭祀对象待选定。这种情况下祭祀时间和祭祀事件的语义搭配关系以及语义焦点均有待进一步斟酌。

 其三:“今来干支”删刻成“来干支”。

 (11) a.丁亥卜,争贞:今来乙巳祷。三《英藏》1231(原刻辞)

      b.丁亥卜,争贞:来乙巳祷。三  《英藏》1231(删后刻辞)

 《英藏》释文说:“‘贞’字之下为删去的误刻字。”沈培先生(2006)对此有详细解释。所谓“误刻字”正是“今”字。为什么要把它删去呢?如果此字是刻字者刻完命辞之后把它删去的,那么,很有可能的原因是,如果要说成“今来乙巳”的话,其意即“今乙巳”和“来乙巳”,但是卜日“丁亥”距离最近的“乙巳”也是超过十天的,不合一般“今来干支”的常例。因此,刻字者就将它删去了。沈先生这种解释有很多合理之处,但是,我们认为有以下种解释的可能性。

 这恰恰说明“今来乙巳”表示的是一个时间概念,而不是“今乙巳”和“来乙巳”两个时间概念。原因之一:如果原刻“今来乙巳”是表示“今乙巳”和“来乙巳”两个时间概念,那么“今乙巳”表示距离占卜日“丁亥”19日的时间,“来乙巳”表示距离占卜日“丁亥”79日的时间。原计划要在这两个时间进行祷即贞问,由于“今来乙巳”不合“今来干支”的常例,所以只好放弃一个时间(距离占卜日19日)祷祭贞问,只对“来乙巳”(距离占卜日79日)一个时间进行祷祭贞问。这不太符合常理,如果不符合“今来干支”常例,完全可以多刻写一条卜辞,完成对两个时间的贞问。

 原因之二:如果原刻“今来乙巳”是表示“今乙巳”和“来乙巳”两个时间概念,发现“今来乙巳”不符合“今来干支”常例,删除掉“今”,只剩下“来乙巳”,那么它是表示距离占卜日“丁亥”19日的乙巳时间,还是距离占卜日79日的那个乙巳时间呢?那根据常例,这个“来乙巳”应该只表示距离占卜日“丁亥”19日的乙巳时间,那距离占卜日79日的那个乙巳时间如何处理?

 我们认为:刻写者刻成“今来乙巳”,发现“今来乙巳”不符合“今来干支”的常例,这一点沈培先生已经有很好的阐释。最后可以删改刻写成“来乙巳”。说明此处“乙巳”用“今来”修饰不合理,只能用“来”修饰,说明“今来乙巳”和“来乙巳”表达的是同一个时间概念,而并非“今乙巳”和“来乙巳”这两个时间概念,所以改成“来乙巳”才不会影响意义表达。“今來干支”确系表达一个时间概念,仅是指称占卜日之后的19日,“今来”是用来修饰“干支”的。

 其四:“来干支”指称会出现系统分裂现象。

 “今來干支”如果是“今干支”和“来干支”的融合形式,那么在这种格式中“来干支”指称的时间无疑都会超过60日。目前我统计到单独使用的“来干支”大约166例,没有一例指称时间超过60日的。和“来干支”同类的“今干支”、“今日干支”、“翌干支”、“翌日干支”的指称时间也都在60日以内。为何“今来干支”融合形式中“来干支”时间指称超过60日,而“来干支”单用指称的时间都在60日以内?融合式中“来干支”与单独使用的“来干支”的用法和指称相违,二者似乎成了两个截然不同的两个时间指称系统了。

 基于以上的论述,我们认为:一,“今翌”、“今来翌”中的“翌”是一个表示时间的名词。二,“今来+时间”表示时间的“未来式”比“并列式”和“连接式”可信程度更高。三,“今来”指示时间方向,而并不能定指时间,甲骨卜辞文献中也未见其单用辞例。四,“翌”确实不太可能是“岁”的代称,但这并不意味着它不能用于“受禾”类甲骨卜辞文献,目前卜辞中已经发现两例。五,综合考察甲骨卜辞文献中贞问时间的规律、“今”和“今来”相关时间术语的用法,我们有理由认为:“今翌” 和“今旬”(《合集》12484)、“今月”(《合集》33067)、“今春”(《合集》9652)、“今秋”(《合集》28009)、“今岁”(《合集》21671)等是相同结构的时间术语,而“今来翌”和“今来岁”(《屯》646)、“今来乙卯”(《合集》6943)等是相同结构的时间术语,其中的“翌”为时间术语无疑。“今翌”和“今来翌”中“翌”应该是一个现在还没有考释准确的时间术语。

 

3.“翌”指称的时间范围

 “今翌”、“今来翌”是甲骨卜辞中的时间术语。“翌”这个时间术语,与指称“次日”、指称“旬日以内”、偶尔指称旬日以外时间的“翌”并非同一个时间概念,有待补充考释。“今翌”、“今来翌”可以出现在询问农作物禾收成的卜辞中,论文从此入手,结合卜问农作物收成的卜辞、传统农业中“禾”的耕作周期、与之相关的天文历法、“翌祀”周期规律,对时间术语“翌”给予补充解释。

 3.1 从文献推测“翌”涵盖的时间范围

 甲骨卜辞文献提到的禾是殷商主要农作物,卜辞中常见关于“禾”的贞问。殷商广种“禾”,这得益于其地利。《淮南子·地形篇》:“雒水轻利而宜禾,渭水多力而宜黍。”又说“西方宜黍,中央宜禾”。即是说,关东洛水流域和中原宜禾。初出地面的禾是苗,《诗经·硕鼠》:“硕鼠,硕鼠,无食我苗。”传:“苗,嘉谷也。”《孟子·尽心下》:“恶莠恐其乱苗也。”从禾穗中打出来的颗粒是“粟”,《说文·部》:“粟,嘉谷实也。”《论衡·量知篇》:“谷米舂蒸曰粟。”《广雅·释言》:“粟,谷也。”《广韵》:“粟,禾子也。”粟去掉皮是“米”。《说文·米部》:“米,粟实也。”《说文·禾部》:“禾,嘉谷也。”段注:“今俗云小米是也。”陈梦家(1956/1988: 526)、于省吾(1979: 250-251)、裘锡圭(1985: 198-244)等先生都认为卜辞中的“禾”有通称和特指之别。通指一切谷物,特指是粟。

 《说文·禾部》:“年,谷熟也。从禾千声。《春秋经》曰‘大有年’。”段注:“年者,取禾一熟也。”又说:“宣十六年经文,《谷梁传》曰:‘五谷皆熟为有年,五谷皆大熟为大有年’”。董作宾先生(1931)认为卜辞之“年”为“受年”,为后世祈谷之祭。“受年”即是年谷丰登之意。李孝定先生(1965/2004: 2367)谓卜辞恒言“受年”、“求年”,都是说年谷丰登之意,没有“年岁”之意。陈梦家先生(1956/1988: 223-226)谓卜辞的年,如“受年”、“又年”即稔,指的是“收获”。“年”之前加数字的格式,可能是记录若干个收获季节。张秉权先生(1970)认为甲骨卜辞中“年”字,象一个人的头上顶着禾的形状,这是《说文》释“年”为“谷熟”义的来源。春秋时期的“有年”就是甲骨卜辞中的“受年”、“受有年”。进而认为,普通谷类,在黄河流域大概一年一熟,所以以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为一个年。这符合当时社会实际,商代的人们自然可能用这样的“年”来计算岁月。于省吾先生(1979: 250-251)认为“年”乃就一切谷类全年的成熟而言。

 “今翌”、“今来翌”可与“受禾”类卜辞相关联,且“今来翌”只出现在“受禾”类卜辞当中。甲骨卜辞中与“受禾”同类的是“受年”,“受禾”主要出现在历组卜辞中,“受年”主要出现在师组、宾组、出组、无名组、黄类卜辞中,或者说“受禾”是“受年”一种表述形式。“受年”指的是谷物成熟收获。“受禾”和“受年”一样指的是庄稼成熟收获。

 甲骨卜辞中与“受年”相关的时间词有“今来岁、今岁、来岁、今春、来春、今秋”6种。卜辞如:“丙寅卜,贞:今来岁我不其受年。”(《合集》641正)“乙丑卜,王贞:今岁受年。九月。”(《合集》9654)“甲子卜,来岁受年,八月。”(《合集》9659)“壬子卜,□贞:今春受年。九月。”(《合集》9652)“贞:来春不其受年。”(《合集》9660)“丁亥卜贞:今秋受年,吉(图片11)。吉。”(《屯》620)

 《合集》中“受禾”卜辞有时间的有13条,涉及到的时间有“今来岁”、“今岁”、“来岁”、“今来翌”、“今翌”5种。甲骨卜辞如:“乙巳贞:今来岁受禾。”(《屯》2629)“癸卯卜,今岁受禾。”(《合集》28232)“戊寅贞:来岁大邑受禾?才六月卜。”(《合集》33241)“己亥,贞:今來翌受禾。”(《屯》2106)“今翌受禾。”(《合集》20656)

 “受年”卜辞相关的时间词有“今来岁、今岁、来岁、今春、来春、今秋”6种。“受禾”卜辞涉及到的相关时间有“今来岁”、“今岁”、“来岁”、“今来翌”、“今翌”5种。虽然二者有差异,但“受禾”为“受年”在历组卜辞中的表述形式,且“今来岁”、“今岁”、“来岁”为“受禾”、“受年”卜辞共有。我们认为“今来翌”、“今翌”之“翌”虽只见于“受禾”卜辞,但它应该和“岁”、“春”、“秋”一样,可以融入庄稼成熟收获的时间单位序列之中,它们所包含的时间从文献中应该可以知道大概。

 姚孝遂、肖丁先生(1985: 141-143)说粮食作物收获是以“岁”为单位的,这基本上是对的。陈梦家先生(1956/1988: 223-226)认为“岁”大多数是关乎年成的。“岁”指一个收获季节。卜辞中年份可以为两段,一段在一、二、三、四等月,占卜的内容为禾的收成;一段在九、十、十一等月,占卜的内容为麦类的收成,故定后者为“麦季”的开始。即“岁”大致与一个“禾季”,或者一个“麦季”时间长度相当。甲骨卜辞时代还没有一年有四季的观念,只出现“春”、“秋”两个表示季节的词。“春”、“秋”并非对一年时间的准确分段,而是适应农事的一种比较宽泛的时间称谓。“春季”为“麦季”,“秋季”为“禾季”。“春”,《说文》:“萅从艸从日,艸春时生也。”甲骨卜辞“春”取义于“草木发芽丛生”。卜辞“壬子卜,□貞,今春受年。九月。”(《合集》9652)“贞,来春不其受年。”(《合集》9660)“春受年”当为冬小麦的成熟收获,《淮南子·时则训》:“立夏之日,天子亲率三公九卿大夫迎岁于南郊……行田原,劝农事,驱兽畜,勿令害谷,天子以彘尝麦,先荐寝庙。”从“草木发芽丛生”到“立夏尝麦”,这里“春”涵盖时间应该接近4个月。

 李孝定(1965/2004)、唐兰(1981)、饶宗颐(1959)等先生认为卜辞中“秋”用的是假借字。唐兰先生(1981:6-7)认为“秋”本收获之时,百谷各以其熟为“秋”。本来不是定时之称。只是谷多一年一熟,故“秋”之义当于“年”,如《诗经·王风·采葛》:“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卜辞所说的“今秋”、“来秋”也应当如此,未必如历术中称“年”那么精确。于省吾先生(1940:9)认为商代七月至十二月为“秋”。《说文·禾部》:“秌,禾谷熟也。”那么“秋”为当为“禾”成熟收获季节,也是“禾”成熟收获的特指单位,而“春”为“麦”成熟收获的特指单位。

 后魏·贾思勰《齐民要术·种谷》说:“二月三月种者为植禾,四月五月种者为稺禾。二月上旬及麻菩杨生时为上时,三月上旬及清明节桃始花时为中时,四月上旬及枣叶生桑花落为下时。岁道宜晚者,五月六月初亦得。”《淮南子·时则训》说:“立秋之日,天子亲率三公九卿大夫以迎岁于西郊……是月也,农始升谷,天子尝新,先荐寝庙。”“立秋”左右可以收获禾谷。从“上时”到“立秋”左右,时间周期在4个月左右。

 卜辞“丁亥卜贞,今秋受年,吉(图11)。吉”(《屯》620)中说“今秋受年”,明确指出的是“吉(图片11)”,(图片11)“”从“禾”从“凿子类工具”两个偏旁,那么这里的“今秋受年”当为“秋季收获禾”。“ …今秋品禾”(《合集》9615)也可以说明“秋受年”收获对象是“黍禾”类庄稼。该片上同时还有:“貞,今翌受[禾]…”“今翌”和“今秋”同现一片,都是贞卜“黍禾”,“今翌”和“今秋”涵盖的时间范围应该是大致相当的。

 综上,卜辞有关于“受年”、“受禾”类收获的时间有“今来岁”、“今岁”、“来岁”、“今来翌”、 “今翌”、“今春”、“来春”、“今秋”。其中“岁”为通名,“春”、“秋”为专名。“春受年”为“麦熟”,“秋受年”为“禾熟”。几者之所以可以在大致相同的语境中通用,是因为它们涵盖的时间范围是大致相当的,都是4个月左右。既然“禾”收获的时间单位为“岁”、“秋”、“翌”。其中“岁”、“秋”涵盖的时间范围大致相当,我们推论“翌”与“受年”、“受禾”之“岁”、“秋”涵盖的时间范围相当,即4个月左右。

 3.2 从农业耕种看“翌”的时间范围

 从农业耕作上看,“禾”即“粟”、“小米”,属禾本科农作物,喜温、耐旱,适宜山地、丘陵耕种。一定区域内的地理气候条件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传统农业耕作中,“禾”的种植条件与地理气候条件有着密切相关的伴生关系。山西、河北、河南靠近黄河一带、山东现在为“禾”的传统种植分布区。丁骕先生认为:

 殷区有广狭二义,其广义包括殷商文化分布之中心区域。此区域西限于太行,北不过永定河,其西南则由晋及于渭,其东与南则入鲁、苏、皖、鄂,诚大国也。其狭义者指太行东麓之高平原。此平原东与南限于当世之黄河,西限于太行,北限于中条,乃一狭长之地带,殷墟安阳,约居其中(丁骕1993:49)。

 彭邦炯先生从考古与文物的角度考订殷商之疆域后认为:

 东到大海,南逾长江,西到川陕,北到长城的广阔范围内都可以找到商代的文化遗迹和遗物。不仅四面八方所出商代文物与中原地区存在着统一性,就是东北与西南、西北与东南不同地区所出器物也都存着者统一性(彭邦炯1988:190)。

 河南安阳附近现在“禾”的传统耕种区都属于殷商王朝疆域范围之内。张履鹏先生(1981:169)古代山西、河北、河南靠近黄河一带、山东地区“小米”传统的播种时间在农历的二月和三月,以春小米为主。现在山西东南部、靠近河南安阳一带可实行晚播,早者在四月谷雨至五月立夏左右,当麦快成熟时,和麦子间作。晚播在麦收之后,时间在六月“芒种”左右,收获时间在“秋分”左右。山东莱西春小米是在每年的“谷雨”开始播种,“秋分”前收获,那么小米的生长成熟期一般也在三、四个月左右。以春播为主地区的品种则生育期较长。晋东南早播者在四月谷雨至五月立夏左右,收获时间在“秋分”左右。综上,殷商辖区现在春播“小米”的时间在“谷雨”左右,种植周期一般在4个月至5个月左右。这也与文献推定的时间基本吻合。

 再者,农作物的种植、生长、成熟与气候条件直接相关。在“禾”几千年的种植过程中,其发芽、扬花、灌浆时对气温的要求应该是相对稳定的。张履鹏先生(1981:79)认为“禾”播种的气温要求在15℃—25℃。后期子粒成熟温度不能低于20℃。据著名气象科学家竺可桢(1972)的推算,殷商时期安阳附近的气温与现在比较有细微的差距。在近5000年中的最初2000年,即从仰韶文化到安阳殷墟,大部分时间的年平均温度高于现在2℃左右。中国气象科学数据共享服务网和《河南年鉴》记录的安阳、运城、荷泽的四月气温在16.5℃、15.4℃、14.6℃,九月气温分别在21℃、20.9℃、20.7℃,那么殷商时期在太阳历的四月初至九月中下旬期间适合“禾”种植。比现行四月“谷雨”种谷稍提前,在清明前后可植禾。经过4至5个月的生长期,收获时间在九月上旬之前。这与《淮南子·实则》载“立秋之日”“农始升谷”基本吻合,符合现在晋东南、河北南部、山东西部禾的种植实际。

 3.3 “翌祀”和历法

 周国正先生(1983)认为:由于“羽”是五种周祭之一,按一定的日程举行,因此大概是一种主要的祭祀,而与“羽”并见的乙类祭祀可能就是用于伴同辅助“羽”的举行的。常玉芝先生根据卜辞中祭祀名称出现规律,整理出了卜辞祭祀组,分别是:翌祀组、祭祀组、彡祀组,其中“祭祀”包括了祭、(图片12)、劦三种祭祀形式,并分析了“翌祀”与“祭祀”,“祭祀”与“彡祀”,“彡祀”与“翌祀”的接续关系,认为五种祀典首尾相接、周而复始。她说:

 翌祀的终止旬,即翌祭祖甲的下旬是祭(图片12)劦祀组的第一旬,即就是“祭”祀的工典祭的一旬。祭(图片12)劦祀组的终止旬,即劦祭祖甲的下旬是“彡祀”的第一旬,即彡祀工典祭的一旬,三个祀组的两者之间都是紧密相连接的。但彡祀的终止旬,即彡祭祖甲的下旬则是一个空旬,空旬的下旬才是翌祀的第一旬,即翌祀工典祭的一旬,两个“祀组”之间是相隔一旬而连接的。由这种接续关系来看,五种祀典是一套首尾相接、周而复始、连绵不断举行的祀典(常玉芝1987:168-191)。

 岛邦男先生(1958)曾探讨两种祀典之间是否有分离现象,许进雄先生(1968)受此启发,发现翌祀与前一祀典彡祀不论在任何周期中都是截然分离的,而且三个祀组在同一条卜辞中出现的顺序是:翌——劦——彡,所以主张“翌祀”是五种祀典的祀首,认为五种祀典是以“翌——祭、(图片12)、劦——彡”的顺序周而复始的进行的。常玉芝先生也赞同此说。并且补充了一个证据,那就是,在五种祭祀的实际举行过程中,只有“翌祀”的工典祭与前一祀典“彡祀”的终止旬之间相隔一个空旬而使两种祀典截然分离,所以“翌祀”应该是五种祭祀之首,整个祭祀周期是按照“翌——祭、(图片12)、劦——彡”的顺序周而复始的进行的。

 常玉芝先生(1987: 147-148, 191-216)进而认为“翌祀”的祭祀开始于“翌工典”之旬,终止于“翌祖甲”之旬,共需要11旬的时间或者12旬时间。三个“祀组”都有增加一旬的机会,此旬的功用在于调节太阳月和太阴月的不符,而工典祭祀的举行时间也就可能延长了一旬。陈梦家先生(1956/1988: 396)在解释黄组卜辞五种祀典的祭祀周期有36旬和37旬两种不同类型时指出:“两连续之祀,若一为36旬一为37旬,则两祀等于两年,因一太阳年约为36旬又半。”常玉芝先生(1987: 256-289)据甲骨和商代铭文材料系联、整理出了第五期两个祭祀系统王一祀到王十祀的祀谱表,其中“翌祀”的位置分布如下:

 第一祭祀系统中“翌祀”的周期位置:

 王一祀:四月中旬至八月中旬

 王二祀:四月中旬至七月

 王三祀:四月中旬至七月

 王四祀:三月中旬至六月

 王五祀:四月至七月中旬

 王六祀:四月下旬至七月上旬

 王七祀:四月至七月

 王八祀:四月下旬至八月中旬

 王九祀:四月中旬至七月

 王十祀:四月下旬至八月上旬

 第二祭祀系统中“翌祀”的周期位置:

 王一祀:七月下旬至十一月上旬

 王二祀:七月下旬至十一月中旬

 王三祀:八月至十一月中旬

 王四祀:八月中旬至十一月

 王五祀:八月下旬至十二月上旬

 王六祀:九月中旬至十二月

 王七祀:九月下旬至次年一月上旬

 王八祀:九月下旬至次年一月上旬

 王九祀:九月下旬至次年一月上旬

 王十祀:十月至十二月

 

由于材料有限,常玉芝先生只整理出了两个祭祀系统。但是从中我们可以得到两点认识:一、“翌祭祀”的周期大概是4个月左右。二、“翌祭祀”周期位置不是固定不变的。第一祭祀系统中,“翌祀”的位置在四月至七、八月。而在第二祭祀系统中,“翌祀”的位置却始于七、八、九、十月,结束位置有的已到次年的一月上旬。

 《左传·昭公十七年》说“火出,于夏为三月,于商为四月,于周为五月,夏数得天”,庞朴先生(1978, 1982, 1984)认为中国在阴阳历授时之前,施行过一个以大辰星(大火星,心宿,天蝎座α)黄昏出现为岁首的火历时期,并推定,火历岁首为夏历的四月,太阳历的春分时节,“火历”授时到殷商进入鼎盛时期。常玉芝先生(1998:401-422)也认为殷商推行火历,尚处在观象授时的历史阶段。常正光先生(1981)认为:“殷人自远古有了农业生产以来,即以大辰星的昏见而开始农耕。”天文学家张培瑜先生(1987)说:“殷商武丁时期大火昏出的时间约在‘清明’前后,即‘春分’后半个月。”看来《左传》的记载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殷商历法的实际。

 殷商时期在大辰星黄昏出的商历四、五月开始播种“春禾”,卜辞中十、十一、十二月就开始卜问“受黍年”,一、二、三月“呼黍”、“莅黍”就很容易理解了。“禾”类生长周期在4到5个月,即商历的四、五、六、七、八月左右。而这恰恰与常玉芝先生总结的第一祭祀系统中“翌祀”周期时间、周期位置吻合。


 4. 结论

 “今翌”、“今来翌”之“翌”为时间名词,它可以用于“受禾”(受年)类卜辞中,指称黍禾类农耕植物的生长收获时间,殷商时期以大辰星的昏出作为农耕起点,时间为夏历的四月左右,殷商历的三月左右。黍禾类植物的生长收获周期为4到5个月,即殷商历的四、五、六、七、八月左右。也就说,“翌”如果表示黍禾类植物的生长收获周期的话,它表示的时间周期与“岁”、“秋”、“春”基本一致。

 从常玉芝先生整理出的两大周祭祀系统来看,第一祭祀系统中,作为祭祀之首的“翌祀”与火历的岁首基本重叠,其祭祀时间周期为4个月左右,周期位置基本上在殷商历的四、五、六、七、八月。

 “翌祀”的周期和周期位置与黍禾类的生长成熟周期重叠。这时询问“禾”的相关问题就可以用“翌”作为时间背景。这是一种“事件转喻时间”的认知现象。因为特定事件的发生、发展和结束占据相对应的时间,所以人们往往用事件来转喻时间。这在甲骨卜辞中是一种比较常见的时间表述形式,如“暮”可以用“日入林、鸟归巢”等事件来表示。又如,在黄类卜辞中常见“征人方”类句子位于卜辞末尾,其主要用意不在于叙述“征人方”这一具体的战争事件,用它来表示占卜的时间背景,即在“征人方”的时候。

 如果上文推论合理,那么卜辞文献“今翌”、“今来翌”中的“翌”也是一个既符合卜辞系统时间整体表述习惯,也符合“受年”类卜辞时间要求的时间词。它源于殷商时期“翌祭祀”活动,它可以表示两个有关联的意义,一是处于“翌祀”周期中的时日,二是表示“翌祀”四个月左右的周期时间。“今翌”表示“这个翌祭祀周期”、最近的“翌祀”日,处于“翌祀”活动中的最近几日。表示说话时间已经在“翌祀”周期之中。“今来”表示“未来式”,“今来翌”表示“马上到来的翌祭祀周期”、“即将到来的翌祭祀周期”,表示说话时间还未在“翌祀”周期之中,但是与说话时间“今”距离很近,“翌祀”周期很快到来。

 

 5. 文献和学术价值

 5.1 甲金文相关材料的得到更好理解

 在殷商甲骨卜辞文献和青铜器铭文文献中,祭祀动作行为“肜”、“翌”“劦”参与记时对于一些初学者来说有些茫然,甚至觉得是误刻、误写。“肜”、“劦”表示时间术语是一种常见现象,在铜器铭文文献中多见,而且在这些词后常常可以加“日”。“翌”与“肜”、“劦”同属于一个大的祭祀系统中,所以“翌”表示“翌祭祀”周期和翌祭日也是很正常的,如:

 (12) a. 【十祀肜】甲午王卜,才沁师,贞,今日步逼亡灾。十月二。隹十祀肜。(《英》2563)

      b.【王…祀肜】癸…王卜,贞,旬亡忧。王占曰:大吉。才七月。甲…甲。隹王…祀肜。(《合集》37872)

      c.【王十祀又五肜日】唯王來正人方。唯王十祀又五肜日。(小臣艅犀尊,《集成》5990)

      d.【王四祀翌日】己酉,王才梌,邲其易贝。才四月,唯王四祀翌日。(四祀邲其卣,《集成》5413)

      e.【王廿祀翌又五】易贝五朋,用乍父丁尊彝。才六月。唯王廿祀翌又五。(宰椃角,《集成》9105)

      f.【王三祀劦日】辛酉,王田于鸡麓,获大霸虎。才十月。隹王三祀劦日。(《怀》1915)

      g.【王九祀劦日】丁巳,王赐雋臿贝,才□,用乍兄癸彝。在九月。

 

唯王九祀劦日。(雋臿卣)

 “翌”来源于“翌祭祀”,可以表示一个整的“翌祭祀”周期,当然就可以表示处于“翌祭祀”过程中的某个时间日了,所以对于非受禾类卜辞文献“戊子卜,子贞:今翌启因”(《合集》21579)、“□丑卜,□贞:其…今翌…雨”(《合集》13878)、“丁卯卜,爭贞:今翌…往…豕”(《合集》11215)、“贞:今翌…其大爯…才…用”(《合集》6054)中的“翌”也能通释了。

 这种用祭祀动词表示时间的方式,不仅体现在卜辞末尾的“祀——翌、肜、劦”这种格式中,也体现在卜辞末尾带有补记性质的用“翌——祭、(图片12)、劦——彡”来记录的周祭祀卜辞中。如:

 (13) a. 〔癸〕未王卜,貞:旬亡憂。王占曰:〔吉。在〕十月又一。甲申翌日大甲。唯王□〔祀〕。(合集35525)[黄类]

        b.癸巳王卜,貞:旬亡憂。在〔十月又二〕。甲午翌日大甲。(合集35525)[黄类]

        c.癸未王卜,貞:旬亡憂。王占曰:大吉。在三月。甲申彡上甲。(补编10942)[黄类]

        d.癸亥王卜,貞:旬亡憂。在三月。甲子彡日上甲。(补编10945)[黄类]

        e.癸卯王卜,貞:旬亡憂。王占曰:吉。在十月二。甲辰祭大甲劦上甲。(补编10943)[黄类]

        f.癸巳王卜,貞:旬亡憂。王占曰:大吉。在九月。甲午祭大甲劦上甲。一(补编10964) [黄类]

 

我们认为这些附记于卜辞末尾的周祭卜辞,不仅仅是记录祭祀周期,更是要记录“进行旬占卜所处的时间位置”,即是它们不仅仅是记录事件,更应该是“大事记时”的雏形。这种“大事记时”的形式也可以体现在非祭祀动词中,如五期卜辞中常见“征人方”置于卜辞末尾,商代小子夆卣铭文末尾的“唯子令望人方”。如:

 (14)a. 癸〔未卜,黃貞〕:王…又〔二〕。唯〔征人方〕。(合集36484)[黄类]

       b.癸亥王卜,…憂。在九月。王征人方,在雇。(合集36485)[黄类]

       c.癸亥卜,黃貞:王旬亡憂。在九月。征人方,在雇彝。(合集36487)[黄类]

       d.癸巳卜,貞:王旬亡憂。在二月。在齊次,唯王來征人方。三(合集36493)[黄类]

       e.癸未王卜,貞:旬亡憂。王來征人方。(合集36500)[黄类]

       f.乙巳,子命小子夆先以人于堇,子光商夆貝二朋。子曰:“貝唯蔑女曆。”夆用作母辛彝。在十月二。唯子令朢人方(图片13)。(《殷周金文集成》10.5417,小子夆卣,殷商晚期)

  这都不是记录事件本身,而是大事记时,即“唯王来征人方之年/之时”、“唯子令望人方(图片13)之年/之时”。后来这种带有记时作用的表述形式逐渐置于语段之首,如鄂君启节中的“大司马昭阳败晋师于襄阳之岁”。

 5.2 增加了有关农耕时间的专用术语

 从“今”、“今来”指称“干支”来看,二者在指称时间在远近上没有区别,都是近指时间。“今来”仅仅在指称命辞和前辞时间不同旬上区别于“今”。因此,我们可以说,“今翌”与“今来翌”的甲骨卜辞文献意义没有本质区别。“今来翌”只见一例,是“今翌”的一种特殊用法,它是仿“今来岁”、“今来干支”造的时间术语。“今翌”和“今来翌”中的“翌”是一个表示时间的专用术语,表示地名的猜测可能都靠不住。“翌祀”周期与“岁”、“秋”等表示的时间长度基本一致,“受禾”卜辞中“今翌”、“今来翌”与“今岁”、“今秋”、“今来岁”等表述上不一致性的问题得到了更好的解释。

 5.3余论

 我们认为目前仍有两方面问题值得进一步思考和研究:

 一是关于“今来翌”的意义问题。这又主要是“今来”的地位和意义问题。尽管本文采信陈梦家先生“将来式”的意见,但另外的意见也有相当的合理成分,尤其是“并列式”。这就要求对甲骨卜辞中各种事件与时间的搭配关系进行系统的深入的全面的研究和整理,以期得到甲骨卜辞语义系统和语用系统的说明。

 二是“今翌”、“今来翌”这一类时间表述形式在卜辞文献中很少见,尤其是“今来翌”,在甲骨卜辞文献中目前只出现了两次。而且它们出现在师组、子组、宾组、历组卜辞中,这些均皆为早期卜辞,在中后期逐渐消失了。第一祭祀系统中“翌祀”的周期和位置与“禾”种植收获周期和位置重叠,但在第二祭祀系统中,“翌祀”位置与“禾”种植收获周期和位置并不完全重叠。周祭祀形式是否在早期就已经比较成型?“今翌”、“今来翌”在一期卜辞之后没有在出现,除了不再贞问“受年”之类的问题之后,是否还有别的原因?

 

 参考文献:

 CAO, Jinyan 曹锦炎 and SHEN, Jianhua 沈建华. 2006. Jiaguwen jiaoshi zongji甲骨文校释总集.Shanghai上海: Shanghai cishu chubanshe上海辞书出版社.

 CHANG, Yuzhi 常玉芝. 1987. Shangdai zhouji zhidu 商代周祭制度. Beijing 北京: Zhongguo shehuikexue chubanshe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1998. Yinshang lifa yanjiu 殷商历法研究. Changchun 长春: Jilin wenshi chubanshe 吉林文史出版社.

 CHANG, Zhengguang 常正光. 1981. Guwenzi yanjiu 古文字研究 (the 6th edition). Beijing 北京: Zhonghua shuju 中华书局.

 CHEN, Nianfu陈年福. 2010a. Yinxu jiaguwen moshi quanbian殷墟甲骨文摹释全编. Beijing北京: Xianzhuang shuju线装书局.

 ——.2010b. Shijiaguwen zaoyue gaoyue释甲骨文 ‘𧑎月’ ‘稾月’. 见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网站网页: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1149.2010.5.5.

 CHEN, Mengjia 陈梦家. 1956/1988. Yinxu buci zongshu 殷虚卜辞综述. Beijing 北京: Zhonghua shuju 中华书局.

 DENG, Fei 邓飞. 2013. Shangdai jiajinwen shijian fanchou yanjiu 商代甲金文时间范畴研究. Beijing北京: Renmin chubanshe人民出版社.

 ——. 2014a. Zailun Jiagubuci zhong de Jinlai 再论甲骨卜辞中的“今来”. Zhongguo Yuwen 中国语文. 2:185-187.

 ——. 2014b. Yinshang jiagubuci jinlai bulun 殷商甲骨卜辞今来补论. Kaogu yu Wenwu 考古与文物. 1: 112-115.

 DING, Su 丁骕. 1993. Xiashangshi yanjiu 夏商史研究. Taibei 台北: Yiwen yinshuguan 艺文印书馆.

 ——. 1994.Jinlaiyi zhi yi今来翌之疑.Yindu xuekan殷都学刊. Anyang 安阳: Yindu xuekan bianjibu殷都学刊编辑部. 2: 5-6.

 DONG, Zuobin 董作宾. 1945. Yinlipu 殷历谱. Yibin lizhuang宜宾李庄: Shiyusuo 史语所.

 ——. 1931. Buci zhong suojian zhi yinli 卜辞中所见之殷历. Anyang fajue baogao 安阳发掘报告 (volume 3). Beiping 北平: Shiyusuo 史语所.

 GUO, Moruo 郭沫若 and HU, Houxuan胡厚宣. 1978-1983.Jiaguwen heji甲骨文合集. Beijing北京:Zhonghua shuju中华书局. Abbreviation Heji合集。

 Guojia nongye kexueshuju gongxiangzhongxin国家农业科学数据共享中心: Http: //crop.agridata.cn.

 Henansheng defang shizhi bianjibu 河南省地方史志编辑部. 1989. Henan nianjian河南年鉴. Zhengzhou 郑州: Henansheng defang shizhi bianjibu 河南省地方史志编辑部.

 LI, Xiaoding 李孝定. 1965/2004. Jiaguwenzi jishi 甲骨文字集释. Taibei 台北: Shiyusuo 史语所.

 LI, Xueqin李学勤 QI, Wenxin齐文心 and Ailan艾兰. 1985.1992. Yingguo suocang jiaguji英国所藏甲骨集. Beijing北京: Zhonghua shuju中华书局. Abbreviation Ying英.

 LIU, Huan 刘桓. 1989. Yinqixinshi 殷契新释. Shijiazhuang 石家庄: Hebei jiaoyu chubanshe 河北教育出版社。

 LUO, Zhenyu 罗振玉. 1927. Zengding yinxushuqi kaoshi 增订殷虚书契考释 (Volume 2). Shangdai 上海: Dongfang xuehui 东方学会.

 MIAO, Lijuan 苗利娟. 2012. Lvelun jiagubuci zhong Yiyulai de shijianchayi 略论甲骨卜辞中“翌”与“来”的时间差异. Zhongguo Yuwen 中国语文. 3: 276-281.

 MURAKAMI, Kozo 村上幸造. 2003. Guanyu jiaguwen ruogan jishi mingci de kaocha关于甲骨文中若干记时名词的考察. Jinian yinxu jiaguwen faxian yibai zhounian guoji xueshu taolunhui lunwenji纪念殷墟甲骨文发现一百周年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 Beijing北京: Shehuikexue wenxian chubanshe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P279.

 PANG, Pu 庞朴. 1978. Huoli chutan ‘火历’初探. Shehuikexue zhanxian 社会科学战线.4: 131-137.

 ——. 1982. Huoli xutan ‘火历’续探. Zhongguowenhua 中国文化(创刊号).

 ——. 1984. Huoli santan ‘火历’三探. Wenshizhe 文史哲.1: 21-29.

 PENG, Bangjiong 彭邦炯. 1988. Shangshi tanwei 商史探微. Chongqing 重庆: Chongqing chubanshe 重庆出版社.

 PENG, Bangjiong彭邦炯 XIE, Jie谢济 and MA, Jifan马季凡. 1999. Jiaguwenheji bubian甲骨文合集补编. Beijing北京: Yuwen chubanshe语文出版社. Abbrebiation Bubian 补编.

 QIU, Xigui 裘锡圭. 1985. Jiaguwen suojian de shangdai nongye 甲骨文所见的商代农业. Quanguo shangshi xueshu taolunhui lunwenji全国商史学术讨论会论文集. Edited by Hu Houxuan 胡厚宣. Anyang 安阳: Yindu xuekan bianjibu 殷都学刊编辑部.

 QU, Wanli 屈万里. 1961. Yinxu wenzi jiabian kaoshi 殷虚文字甲编考释. Taibei 台北: Shiyusuo 史语所.

 RAO, Zongyi 饶宗颐. 1959. Yindai zhenbu renwu tongkao 殷代贞卜人物通考. Hongkong 香港: Xianggang zhongwendaxue chubanshe 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

 Shekeyuan kaogusuo社科院考古所. 1980. Xiaotunnandijiagu小屯南地甲骨. Beijing北京:Zhonghuashuju中华书局. Abbreviation Tun屯.

 SHEN, Pei 沈培. 2006. Guanyu Yinxu Jiaguwen Jinde Teshu Yongfa 关于殷墟甲骨文“今”的特殊用法. Guwenzi Yanjiu古文字研究. Volume26.

 SHEN, Zhiyu 沈之瑜.1986. Jiagubuci xinhuo 甲骨卜辞新获.Shanghai bowuguan jikan上海博物馆集刊.

 SHIMA, Kunio 岛邦男. Inkyo bokuji kenkyū  殷墟卜辞研究.1958.Hirosaki 弘前: Chūgoku Kenkyūkai 中國硏究會. Translated by WEN, Tianhe and LI Shoulin 温天河, 李寿林. 1975. Taiwan dingwen shuju台湾鼎文书局. And translated by PU, Maozuo and GU Weiliang 濮茅左, 顾伟良. 2006. Shanghai: Shanghai guji chubanshe上海古籍出版社.

 SUN, Haibo 孙海波. 1992. Jiaguwen bian 甲骨文编. Beijing 北京: Zhonghua shuju 中华书局.

 SUN,Yirang孙诒让. 1927. Qiwen Juli契文举例(上卷). The first volume. Yinyinlu 蟫隐庐.

 SUN, Yabing 孙亚冰. 2009. Shuo Jiaguwenzhongde Jinlaiganzhi Jinganzhi 说甲骨文中的“今来干支”、“今干支”. 中国社科院先秦史网站 www.xianqin. org. 2009.3.3.

 TAN, Buyun谭步云. 2004. Wudingshiqi jiaguwen shijian xiushiyu yanjiu武丁期甲骨文时间修饰语研究. 2004nian anyang yinshang wenming guoji xueshu yantaohui lunwenji 2004年安阳殷商文明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108-117. Beijing 北京:Shehuikexue wenxian chubanshe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TANG, Lan 唐兰. 1981. Yinxu wenziji殷虚文字记. Beijing 北京: Zhonghua shuju 中华书局.

 WANG, Guowei 王国维. 1917. Jinshoutang suocang yinxuwenzi kao戬寿堂所藏殷虚文字考. Shanghai 上海: Cangsheng mingzhi daxue 仓圣明智大学.

 WANG, Xiang 王襄. 1925. Fushi yinqi zhengwen簠室殷契征文. Tianjin 天津: Tianjin bowuyuan 天津博物院.

 WANG, Yuxin 王宇信. 1989. Jiaguxue tonglun 甲骨学通论. Beijing 北京: Zhongguo shehuikexue chubanshe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WEN, Shaofeng 温少峰 and YUAN, Tingdong 袁庭栋. 1983.Yinxubuci yanjiu—kexue jishupian殷墟卜辞研究—科学技术篇. Chendu 成都: Sichuansheng shehuikexueyuan chubanshe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WU, Qichang 吴其昌. 1959. Yinxushuqi jiegu 殷虚书契解诂. Taibei 台北: Yiwen yinshuguan 艺文印书馆.

 XU, Jinxiong 许进雄. 1968. Yin buci zhong wuzhong jisi de yanjiu 殷卜辞中五种祭祀的研究. Get the data from Shangdai zhoujizhidu 商代周祭制度. P6-7. Edited by Chang Yuzhi 常玉芝. Beijing 北京: Zhongguo shehuikexue chubanshe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YAO, Xiaosui姚孝遂 and XIAO, Ding肖丁. 1985. Xiaotunnandi jiagu kaoshi 小屯南地甲骨考释. Beijing 北京: Zhonghua shuju 中华书局.

 YAO, Xiaosui姚孝遂 and XIAO, Ding肖丁.1988. Yinxu jiagukeci moshi zongji殷墟甲骨刻辞摹释总集. Beijing北京: Zhonghua shuju中华书局.

 YE, Yusen叶玉森. 1933. Yinxushuqi qianbian jishi殷虚书契前编集释. Shanghai 上海: Dadong shuju 大东书局.

 YU, Xingwu 于省吾. 1940 . Shila释𣏮. Shuangjianyi yinqipianzhi双剑誃殷契骈枝. Beijing 北京: Beijinghufangqiao daye yinshuaju北京虎坊桥大业印刷局.

 ——. 1971. Yinqi pianzhi 殷契骈枝. Taibei 台北: Yiwen yinshuguan 艺文印书馆.

 ——. 1979. Jiaguwenzi shilin 甲骨文字释林. Beijing 北京: Zhonghua shuju 中华书局.

 ZHOU, Guozheng 周国正. 1983. Buci liangzhong jisi dongci de yufa tezheng ji youguan juzi de yufa fenxi卜辞两种祭祀动词的语法特征及有关句子的语法分析. Guwenzixue lunji 古文字学论集 (the first edition). Edited by Chang Zonghao 常宗豪. Hongkong 香港: Xianggang zhongwendaxue chubanshe 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

 ZHANG, Bingquan 张秉权. 1957. Yinxuwenzi bingbian kaoshi 殷虚文字丙编. Taibei 台北: Shiyusuo 史语所.

 ——. 1970. Yindai de nongye yu qixiang.殷代的农业与气象Shiyusuo jikan 史语所集刊 (the 42nd edition, volume 2). Taibei 台北: Shiyusuo 史语所.

 ZHANG, Lvpeng 张履鹏. 1981. Su jiqi zaipei jishu 粟及其栽培技术. Beijing 北京: Nongye chubanshe 农业出版社.

 Zhongguo qixiang kexueshuju gongxiang fuwuwang中国气象科学数据共享服务网: www.cdcNaNa.gov.cn

 ZHU, Kezhen 竺可桢. 1972. Zhongguo jin wuqiannian lai qihou bianhua de chubu yanjiu 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 Kaogu xuebao 考古学报. 1: 15-38.

 ZHU, Fenghan 朱凤翰. 2007. Shilun yinxubucizhongde chunyuqiu 试论殷墟卜辞中的“春”与“秋”. Yangzhiji—Wangyuzhe xiansheng jinianwenji 仰止集—王玉哲先生纪念文集. Tianjin 天津: tianjinrenmin chubanshe 天津人民出版社.

 (本文原载Journal of Chinese Linguistics, Volume 45, Number 2, June 2017)

 

  

 作者介绍:

 邓飞,1972年生,四川资中县人。文学博士,西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殷商时期甲骨文、殷周青铜器铭文研究。教育部学位论文匿名评审专家,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通讯评审专家。香港中文大学、台湾“中研院”语言所访问学者。

 主持国家社科基金2项、国家社科重大招标子项目2项、教育部项目1项、中国博士后特别资助1项、中国博士后面上资助1项、重庆市和西南大学项目12项。在人民出版社出版专著1部,在《中国语言学报》(香港)、《中国语文》、《考古与文物》、《江汉考古》、《文献》等期刊上发表专业学术论文30多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