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首页栏目 > 新闻动态
转载|陈年福和他的“冷门绝学”
发布时间: 2021-12-18 10:46:17   作者:本站编辑   来源: 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

前不久,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教授陈年福独立编撰完成的、目前国内最新大型甲骨文引得类工具书——《殷墟甲骨文辞类编》(全十册)由四川辞书出版社正式出版了。这也是继日本学者岛邦男1967年编撰《殷墟卜辞综类》、中国学者姚孝遂和肖丁1989年出版《殷墟甲骨刻辞类纂》后,目前公开发布的第三部大型甲骨文引得类“大部头”。





该书收录了甲骨文发现120多年以来,学术界发表的全部42种甲骨著录与缀合材料。经过作者去重、去伪、校订、整合,按字头词目分类,汇集全部文辞,并标注组类编排而成。全书共1920万字,是一部货真价实的甲骨文“大宝典”。它相较前两部同类型著作更加丰富、完善和先进,为古文字研究提供了极大便利。

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彭裕商认为,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甲骨文字研究,目前国内甲骨文研究形势一片大好。陈年福教授这部“大书”正是在这一形势下出版的,这将在甲骨文字的研究上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

“通俗点说,这部书更像是现存全部甲骨文释读文本的一个总目录。通过检索,你能在最短时间找到你想要找的字形和文辞。”在陈年福的办公室,他一边把一本本厚重的书从书架上搬到桌上,一边回答了记者“这是一部什么书”的问题。

轻轻翻开书页,只见甲骨文宛若一个个正在跳舞的音符,灵动的美感跃然纸上。陈年福说,甲骨文不仅字形美,而且还是有情感的,甚至是具有文学性的,是具有声情之美的。

“比如,这四个字‘橛樁鼘彭’(jué zhuāng yuān péng),是一句描写劳动场面的诗,可与《诗经·七月》‘二之日凿冰冲冲’相媲美。其中的‘鼘彭’是拟声词,将高音低音结合,是对打桩之声的模拟。”他兴致勃勃地说,其中第一个“橛”字是他自己考释的。这句文辞不是卜辞,是占卜者在完成了贞卜活动之后忽然看到河边平地间打桩的热闹场景,即兴抒写的。

除了“美”,陈年福认为甲骨文最重要的是作为最原始的汉语文献所具有的史料价值和学术研究价值,其作为中国最早的汉字,是现代人透视3000多年前殷商社会生活的重要素材。甲骨刻辞记载的内容涉及殷商文化的各个方面,众多学科的学者都需要利用甲骨刻辞。因此,及时对甲骨文的释读和整理工作是十分重要的。这也成为他“二十三年磨一剑”,潜心研究的精神动力。

要说起陈年福与甲骨文的缘分,可以用“无心插柳柳成荫”来比拟。热爱书法的他本在硕士报考时选择了书法专业,但最终却踏上了甲骨文研究的道路。

谈及研究的难点,他认为是识字,即释读甲骨文的字形。不仅如此,甲骨文字形复杂,难以导入电脑展开检索,只能通过手抄的形式进行记录和研究。“读硕、博士的时候,我们读的书基本上都是手写的。”他回忆。

1998年来浙师大工作后,陈年福便开始了建甲骨文数据库的工作。攻读博士期间,陈年福利用自己建成的《甲骨文合集》释文数据库完成了学位论文的撰写。2008年到2010年,他以特别研究员的身份赴日本东京申请了一个合作项目,全身心投入数据库的建设当中。

一个人、一间房、一堆资料、一台笔记本电脑。在20多年的编撰时光中,这是陈年福的“标配”。其中,笔记本电脑是他从事甲骨文释读整理与甲骨文数据库检索系统不可或缺的工具。

“纸质书过于笨重且售价不菲。如果把所有的内容收入电脑数据库,一键下去,数据即出,而且可以复制,更加方便快捷,经济实用。”他告诉记者,甲骨文发现已经有120多年,传统纸质著录的材料存在不完整、不准确、不清晰等问题。如果通过拓片材料的全面整理与文本的准确释读建立一个统一的甲骨文文本数据库,这些问题都迎刃而解。

但是,现有电脑字库并没有甲骨文字,建立数据库的第一步就是“造字”。传统甲骨文收录电脑的办法是先手写,再扫描到电脑里作为图片存放。但是,陈年福认为这样不够专业和先进,他要把甲骨文的单字“造”出来。

从1998年开始,他便上网到处寻找“造字”软件。来来回回试用多款软件后,终于被他找到一款省心省力的。说着,他给记者演示起来:就像操作画图软件一样,鼠标变身“笔头”形状,一笔笔写出来,如同写毛笔字那样,且能调整粗细、长短和颜色,非常方便。

“一开始,我一口气造了许多字。但是,这些字在办公软件上显示不出来。”陈年福回忆说,为此他熬了一个通宵查资料找解决办法。后来才知道,每个字都有一个Unicode代码,造好字还要给字编好代码才行。问题解决后,建立数据库的速度大大提升了。

在西南大学汉语言文献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喻遂生看来,相比《殷墟甲骨文辞类编》,陈年福最大的成就和贡献是开发甲骨文数据库检索系统。他希望陈年福的这一科研成果得到充分的尊重和保障,早日推出这部书的电子版,造福整个甲骨文学术界。



转载自“浙江新闻客户端”,原刊于12月17日浙江日报8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