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首页栏目 > 新闻动态
汪维辉教授的讲座成功举办
发布时间: 2021-11-04 12:25:06   作者:本站编辑   来源: 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

2021年10月31日晚7点,著名语言学家、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汪维辉先生为我所师生做了题为《古代文献解读中的“当代语感干扰”问题》的讲座,本次讲座为云讲座。主会场设在文献所336会议室,由文献所所长孟蓬生教授主持,文献所师生在主会场聆听了这场讲座,另有两百余名网友在线上观看。

图片

  汪维辉先生首先从词汇、语法、语音、文字、观念、辞书等几个方面列举实例,剖析“以今例古”现象。

  词汇方面,汪先生认为将《左传·昭公七年》中“循墙而走”的“走”释为walk而非“跑”,《孔雀东南飞》中“新妇起严妆”的“严妆”看作状谓结构而非并列结构,是受到了“当代语感”的误导。

  语法方面,汪先生认为将《诗经》“树杞/树桑/树檀”的“树”看作名词而非动词,《世说新语·方正44》“如馨地”的“地”看作语助词或语尾而非名词“地方”,《左传·昭公七年》中“莫余敢侮”的“余”视为主语而非宾语,这种误解词性和句式的现象为“当代语感干扰”所致,即使是“大家”,偶尔也会被“当代语感”所左右。

  语音方面,汪先生认为多音多义字很容易“以今例古”,并举了“甚”和“思”这两个例子。

  文字方面,汪先生举了“醜(丑)”“羹”“找”这三个例子,指出《京本通俗小说》中的“扎”实为“找”字,由此进一步证实该书为伪书。

  观念方面,汪先生举了有关“不素餐/不素食/不素飧”的几个句例,认为不同时代的人在观念上存在差异,因此,用后代习见的观念去理解古代的作品,也会发生“以今例古”的错误。

  辞书方面,汪先生分析了《汉语大词典》以及《近代汉语词典》有关“容易”的释义,指出了其中不当之处。


图片

  接下来,汪维辉先生从客观和主观两方面分析了“以今例古”的原因。客观原因是语言文字和思想观念等随时随地在发生变化,如果对古今差异缺乏了解,就难免产生误解;主观原因是“当代语感干扰”,先入为主,想当然地以自己熟悉的“当代语感”去解读古书,“当代语感干扰”就是导致“以今例古”的深层次原因。

  最后汪维辉先生就如何克服“当代语感干扰”提出了三条对策。第一是要有清醒的认识,随时想着这个问题,一些看似没有问题的地方要保持警觉,谨慎对待;第二是要努力培养古代的语感,揣摩古人是如何说话的;第三是需要学习和研究。

  讲座结束后,孟蓬生教授代表文献所师生向汪教授表示感谢。孟蓬生教授指出,通过汪维辉先生的讲座可以发现,受到“当代语感干扰”的不仅仅是我们初学者,即便是“大家”也常常难以避免,汪先生的讲座让我们受益匪浅。


图片

  在提问环节,文献所邓飞教授提出了两个问题:1.“莫余敢侮”有无宾语不前置的例外现象。汪维辉先生认为“莫余敢侮”这个例子是宾语前置,确切无疑。2.有些古代文献如甲骨文献培养语感较困难,该如何培养学生阅读较难文献的语感。汪维辉先生认为培养语感是建立广义的语感,需要先打好基础,熟读先秦名篇,然后进行专门研究。关于培养阅读甲骨文献的语感,还需要另外的专门训练。

图片

  文献所2020级硕士研究生罗琦同学就“熨齿”和“熨手”的释义以及语感培养问题向汪维辉先生提问,汪先生对此做了耐心解答。

图片

  汪维辉先生对线上网友提出的“循墙而走”的“走”是如何判定为run这一问题做了回答,认为“走”的“行走”义产生时间较晚,明代以后才通行,因此,在《左传》时代,“循墙而走”的“走”表示跑。

     汪维辉先生的讲座历时两个小时,在热烈的掌声中落下帷幕。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