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首页栏目 > 新闻动态
“读古诗,用今音”——孟蓬生教授讲座成功举办
发布时间: 2021-10-06 10:54:42   作者:本站编辑   来源: 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

9月23日,汉语言文献研究所所长孟蓬生教授做客西南大学雨僧讲坛,为西大学子带来别开生面的《古诗文的读音问题》讲座。该讲座由西南大学教务处主办, 约200多名师生到场聆听。

讲座开场,孟蓬生教授指出,中国古代诗文是亿万中华儿女的精神家园,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文化资粮和教育资源。但是目前社会上存在一些违背科学常识的错误观念,给知识界和教育界造成了极大的混乱。本次讲座则提出了古代诗文汉字读音的原则,并在此基础上对古代诗文中一些韵脚字和多音多义词(字)的读音进行了讨论。

首先,孟蓬生教授回顾了因2019年的一则假新闻《注意!这些字词的拼音被改了!》所引起的轰动。他指出,一些媒体记者和网友主张弘扬传统文化的初衷虽值得肯定,但不应将古代诗歌对于后人“跨越时空”的影响力寄托在几个临时改读的字音上。

孟蓬生教授强调,现代人不可能按照古音来读古代的诗文,原因有三:其一,语音是不断发生变化的,不能要求普通大众按各代古音去读各代的诗歌;其二,古代也是存在方言的。以晚唐诗人胡曾《戏妻族语不正》为例,可知一个方言区诗人写的诗,另一个方言区的读起来并不押韵;其三,古代没有留声机,目前学界关于汉字的“古音”还没有达成一致的意见。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需要秉持三个原则:第一,《普通话异读字审音表》作为国家规范适用于一切场合,自然也适用于古诗文。第二,“叶音”在一些特殊场合可以允许其存在,如京剧中的上口字。第三,面向中小学生的工具书和教科书原则上不应该标注为古音,更不应作为考试内容。

为了便于讨论,孟蓬生教授将古诗文中一些字的读音分为两大类和四小类。先分为两大类:一类与韵脚相关,另一类与韵脚无关。具体可细分为四小类:(1)因处于韵脚而韵母发生改变的读音(一般不涉及声母),如“远上寒山石径斜”中的“斜”(读 xiá);(2)因诗词格律要求而声调发生改变的读音,如“春色未曾看”中的“看”(读 kān);(3)有别义作用的读音,如“一骑红尘妃子笑”中的“骑”(读 jì);(4)古今音义配合关系交叉的读音,如“不亦乐乎”中的“乐”。这两大类四小类读音产生的原因不同,应该采取不同的处理方法。

孟蓬生教授指出,“斜”读 xiá,“衰”读cuī,并不是真正的“古音”,而是陈第、顾炎武和王力等学者批判过的“叶音”(亦作“协韵”,又称“协句”)之类的东西。《论语·学而》:“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其中的“乐”字为形容词,无论是唐代陆德明所作汇聚六朝经师音读的《经典释文》,还是宋代朱熹所作被后代奉为科举标准教科书的《四书章句集注》,都明确标注“音洛”(折合为今普通话读lè)。但有相当一部分人把动词“乐”的中古异读错误地推广到形容词,坚持把“不亦乐乎”的“乐”读作yuè,则不免弄巧成拙,贻笑大方了。

最后,孟蓬生教授从普通读者和文史学者的角度和大家讨论了贺知章《回乡偶书》中“衰”字的读音问题。普通读者将“衰”读作cuī主要是为了跟首句的“回”字押韵,但显然是顾头不顾尾,没有考虑到如何处理第四句中入韵的“来”字。而从文史学者的角度来看,“衰”字是多义词,其中“衰弱”义为“所追切”,折合今音读shuāi,“衰减”义为“楚危切”,折合今音读cuī,另外,“衰(缞)”作“斩衰”义时为仓回切,折合今音亦读cuī。孟教授结合唐作藩和孙玉文两位先生的相关论点,指出“仓回切”的“衰”字符合押韵条件,其与“回”字韵母相同,皆为灰韵,自可相押;“来”属咍韵,灰、咍同用。但“仓回切”的“衰”字为“斩衰”义,于义不符。据此,孟教授认为,或许在唐代的方言里,“衰减”义的“衰”有“仓回”的读法,只是《切韵》等韵书未记录保留下来。唐诗里有当“衰弱”或“衰减”讲的“催”字,应是为适应当时的官韵而在用字方面采取的变通做法。

讲座的结尾,孟蓬生教授再次强调了前面提到的三大原则,并告诫同学们,作为未来的教育工作者,在古诗文教学中要秉持这些原则,不要走入“叶音”的误区。

此次讲座历时一个半小时。讲座结束后同学们意犹未尽,为孟蓬生教授送上了热烈的掌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