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首页栏目 > 新闻动态
简讯 | 文献所学术沙龙顺利举行
发布时间: 2021-05-23 13:42:59   作者:本站编辑   来源: 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

文献所学术沙龙顺利举行


2021年521日下午,汉语言文献研究所学术沙龙在文献所336室举行。讲座题目为“六朝及隋代碑刻俗字源流演变研究的理论、方法与实践——以‘遷’‘浣/𤃬’俗变源流考察为例”。何山副教授,2019级硕士研究生廖新冬、杨莹霞作主讲人,徐海东副教授作对谈人。沙龙由李晓亮老师主持。孟蓬生教授、邓飞教授、李发副教授、李明晓副教授、高魏老师、史淑琴老师以及我所部分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参加了本次沙龙。


何山副教授就六朝及隋代碑刻俗字源流演变研究的理论与方法作了主题报告。何老师认为,第一,俗字研究应源流并重,以便更好服务于汉字发展史及汉字应用研究。第二,充分利用出土文献,从多个视角对字形源流进行系统而不是孤立的研究。第三,采用多种研究方法,将理论与应用相结合。第四,综合利用研究材料,并且材料需真实可靠、同时同质。最后,何老师还就碑刻材料的版本问题进行了举例分析。

廖新冬同学以“ ‘遷’之俗字源流疏证” 为题作分享汇报。她从遷”之俗字源流疏证、遷”字源流疏证的应用价值与遷”字源流疏证的意义三方面进行了分享。她首先对遷”字形体的源流进行了梳理,然后探求了遷”字在不同时期、不同文献载体的用字特点与演变规律,揭示字形与字形之间的内在联系,推本溯源,考镜源流。最后从文献校勘、字书补正两个方面举例说明了源流疏证的应用价值。


杨莹霞同学以“‘浣/𤃬’俗字源流考察” 为题作分享汇报。她从的俗变考察、𤃬”的俗变考察、/𤃬”字形源流谱系的重新构建以及/𤃬”俗变与字词关系研究四个方面进行了汇报。她首先梳理了简帛、碑刻中的俗变字形,然后分析了𤃬”和的关系,接着举例说明了出土文献中𤃬”之俗变字形。最后就字词关系论述了浣、𤃬、澣四字仅在洗濯义上构成正俗关系。


讲座后,徐海东副教授作为对谈人首先发言。徐老师对何山副教授与两位硕士的报告表示感谢,并对何老师团队的研究表示钦佩,然后对两位同学的文章提出了中肯的建议。徐老师提出了两点看法。第一,在处理图片字时,应尽量去除石花等干扰因素;第二,在进行字形源流疏证时,可适当对字形演变的原因进行探讨。
然后几位老师和同学分别发表意见。李发副教授认为字形梳理首先要有系统性观念,要将作为个案的字形放入汉字系统之中。他建议在字形梳理时,可参照《字源》的模式,对每个字形进行编号,以便核查引用。欧佳同学对“”的字形演变与字词提出了相关看法;李明晓副教授认为“遷”的简化字形成可能为声符替换,并就翻刻问题提出了有关疑问;喻威同学对“遷”的字形材料提供了补充建议。
最后所长孟蓬生教授对本次讲座作了总结。首先,孟老师对何老师提出的汉字研究源流并重的观点表示赞同,认为要将古文字和今文字结合在一起进行梳理。其次,孟老师认为要注重汉字研究的系统性,从纵向和横向两个维度进行论证,梳理时应结合相关字形。孟老师最后指出在构建汉字发展谱系时,不应当把字书中的字形纳入其中,因为字书中的字形时代不明确,会影响汉字谱系的客观性。至此,本次学术沙龙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