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之约——我们的青春不散场
李晓晓
4月份看到所里发布40周年所庆会议通知的时候我跟吕敏感慨了一下,距离我们读研已经过去10年了,2014年到2024年,时光飞逝呀。9月中旬晓亮老师邀请我写一篇回忆所里读书的文章,接到任务就开始回忆自己的读研生活,文献所那栋三层小楼、西师街、博雅广场、教工餐厅、桃花山、小吃街、嘉陵江、彩虹桥、缙云山等等一一浮现在眼前。因为手机丢失,很多照片都找不到了,文中大部分照片是李成满和罗祥义提供。
初识文献所
第一次知道西南大学汉语言文献研究所是大三的时候,学院请考上研究生的学长学姐分享他们考研的经历。聂亭婷师姐介绍了她考的专业和导师,师姐讲文献所喻老师是做甲骨文的,且文献所面试很公平。由于自己对甲骨文很感兴趣,所以结束后要了师姐的联系方式准备考文献所。当时我们院有3位同学一起考文献所,过了初试的是我和吕敏。2014年文献所复试时间比较晚,到4月中旬了。清明节之后我跟吕敏买了硬座一路从安阳坐到重庆北,印象里是从陕西进入四川,一路上不停地穿山洞,耳朵嗡嗡的。
下了火车,坐大巴车到学校的1号门,左拐就是一个大上坡,当天天气很好,学校里紫藤花开的很热烈,空气里弥漫着各种植物的香气。聂师姐接到我们,带着去她宿舍,一路上不停地上坡下坡,转来转去,学校真的好大,师姐说我们还只是在北区,整个校区更大,可能会迷路,果然我入学后的某天就在八教和物理大楼那里迷路了。师姐把她的床位让给我们,她去跟同宿舍的师姐挤了一晚,伟真师姐,崇月师姐、叶欢师姐帮我们回忆了面试老师可能会问什么问题,给我们出主意面试当天穿什么,师姐们人都好好呦。因为我们去的早,后面不好一直打扰师姐,就在志成大厦住了几天。从橘园宿舍上去志成大厦,要爬一个很多级台阶的大楼梯,爬到顶,有一株很高的树,常年潮湿,树干发黑,长有苔藓,叶子嫩绿嫩绿的。当年春晚王铮亮有一首《时间都去哪儿了》,歌词中“门前老树长新芽”,就特别符合那株树的样子。
我们面试的时候是在所里的老地方,好像是21教,跟材料学院在一栋楼上。面试之前让我们填导师意向,因为喻老师当年退休,不再招硕士,所以我填报了李发老师,在此之前,我对我李发老师一无所知。面试是在二楼,先去最里面那间小屋子面英语,没多大会儿就去面专业课。推开门一张很大的长桌子,围着桌子坐满了老师,我很是紧张,从来没有面对这么多老师。想到吕敏跟我说你就把老师们当萝卜就不紧张啦,我心里默念他们都是萝卜,都是萝卜,不要怕。在两个信封里各抽一道题回答之后,自我介绍,老师们轮流问问题。张显成老师听了我的自我介绍知道我在殷墟做志愿者,问我知不知道目前有哪些简帛材料。我回答了之后张老师又继续问我是不是讲解词里面有这些,这时候左手边角落里一个戴眼镜看起来很年轻的男老师说:“殷墟里面应该不会讲简帛材料,估计都是商代的文物介绍”(大意,原话记不清了)。我当时觉得哇,这老师好好,还会替学生说话。我赶紧解释说考试之前抄过一遍裘锡圭先生的《文字学概要》,那本书里有讲一些简帛材料。年轻的男老师又接着问我知不知道YH127坑一共出土了多少片甲骨,我当时一激动说错了,他一直微笑着对我说你再好好想一想,我才意识到自己说错了,赶忙补说是17096片。晚上公布成绩的时候我才知道,那位老师就是我填报的李发老师,无比开心。
面试结束以后,约了师姐一起去2号门外吃晚饭,走到四运的时候接到所里通知,晚上8点到所里集合,公布成绩。当时觉得所里效率好高,6点多还在面试,8点就要出成绩了,晚饭也没吃就往回走。在一间大教室里,王化平老师挨个念学生的成绩,然后就是各自导师领着自己学生回去,我正在发愁我不认得我导师呀,就看到李发老师站在讲台那里边笑边给我招手,心想原来我导师是那位一直微笑的老师呀。当天晚上李发老师跟我和武亚帅聊了一会儿,了解了基本情况,给我们安排了暑期读书任务,给我们拷了一些资料,嘱咐我们9月份开学要交读书笔记。回学校之后,跟班里其他去复试的同学聊起来才知道,只有文献所是面试完当天就公布成绩,见导师了,其他的同学早早面试完了,还在苦苦等复试成绩公布,无比羡慕咱们所公布成绩的速度。
在所里的读书生活
面试的时候就听师姐说文献所要搬家了,所以从我们那一届开始文献所的地址变成了西师街文化村2舍。在所里读书、吃饭、运动都特别方便,出门就是羽毛球场、乒乓球场,下去左拐就是教工餐厅,西师街往前走过了彩虹桥一路有好多家饭馆。
入校以后喻遂生、张显成、毛远明、王化平、李发、赵鑫晔、杨亦花、苏文英、李明晓、何山等老师给我们上过专业课,大部分课是在八教上,有一些是在所里335或者336上。我们当时上了甲骨、金文、简帛、碑刻、敦煌、东巴文、文字学、音韵学、文献学、训诂学的课。每个老师都有自己的特色,喻老师很幽默,听他上课超级有意思,他田野调查经验丰富,给我们上古文字学的时候,他的那本《文字学教程》还未出版,上了几周以后出版了。我们当时买了教材,但是喻老师上课的时候不断地补充新东西,他早八的课,有时候早晨起床还在修改ppt。现在我也给学生上课,第二遍第三遍再上的时候都会增增减减,希望把最新的学术成果讲给学生,就是受了喻老师的影响。李发老师上课特别爱笑,又亲切,我们班王震华曾说“李发老师一笑,感觉全世界都温暖了”。王化平老师上课的时候除了专业知识以外,还教我们做笔记,读书的方法。毛远明老师给我们上课的时候身体已经不大好了,但是他坚持站着上课,课上也是娓娓道来。
刚入学没多久,就迎来了30周年所庆,所里给每位学生都发了一个水晶笔筒,沉甸甸的,上面刻了每一位学生的名字。那年所里毕业的师兄师姐回来了好多,大家对所里都有很深的感情。我读博期间,所里图书室要处理一批书,只要所列书单上有你想要的,免费送,自己付邮费就行,当时我得了满满一大箱书,毕业以后还能收到所里的馈赠,十分感动。2015年下半年所里接连举办“第九届海峡两岸汉语语法史研讨会”“第五届出土文献研究与比较文字学全国博士生论坛”两次会议,在李晓亮老师、苏文英老师、李学渊老师的统筹下,郑邦宏师兄和刘婕师姐带着我、张文玥、吴琳、刘利娜、贺振宇、常丽梅、郭瑜、武亚帅等同学作为会务组完成了接待任务。在这两次会议上学到了好多,见到了很多学界知名学者。我当时研二刚开学,写了一篇小文章参会,真的是战战兢兢。马上到会议书稿印刷时间了,李发老师有一天早上六点多给我打电话跟我说哪哪哪需要修改,要是没改好可以暂且不参会,改好了再说,真的是吓死,赶紧起来改。在读期间,所里请过徐丹、许学仁、徐富昌、陆俭明、马真、伏俊琏、赵平安、冯蒸、李守奎、陈年福等多位学界前辈为我们作讲座,开阔我们的眼界,给我们交流的机会。
第九届海峡两岸汉语语法史研讨会335教室的某场讨论会
钓鱼城参观
所里的老师都特别勤勉,李发老师出国做访问学者那年把他办公室钥匙给了我们,让我们方便看他放在办公室的书。我基本每天在三楼都能见到邓飞、陈荣杰、王远杰、杨亦花老师和程文文师姐,他们早出晚归,大部分时间都在所里,这种勤勉深深地影响了所里的学生。
除了上大课之外,导师要给我们上小课。入学第一年邓飞老师去香港做访问学者,我们五个(武亚帅、罗祥义、钟红丹、李晓晓、王栋)就集中去李发老师办公室读各种甲骨旧著录的序。有一次我们几个担心准备的不好,到上课时间了还在磨磨蹭蹭,一贯好脾气的李发老师发火了,说了我们几个一通,至此之后大家再也不敢偷懒,早早准备。我们是李发老师带的第二届学生,他在开学的时候让我们读甲骨学通论性质的书和《裘锡圭学术文集·甲骨文卷》,好像是每隔两周要去他办公室汇报一次自己的读书收获。每次去老师办公室汇报都很忐忑,老师办公室有个白板,边讲看的文章边写关键词,遇到问题就停下大家讨论一番,老师会给我们补充,然后提供一些学者的文章让我们课后读。每次汇报完,老师总是笑眯眯地坐在那里问一句“还有呢”,让我们觉得自己准备的还是不够,没东西说了。老师似乎每过一个节就请我们师门吃一次饭,有时候和邓飞老师的学生一起,真的好热闹,很有意思的是我们吃过的好几家店隔了一段时间就倒闭关门了。老师没出国前,到年终的时候会把师门的人叫在一起,每人做一个年终总结。他出国了就远程遥控我们,2016年的元旦罗祥义、我、武亚帅、袁伦强、唐英杰、吴云霞几个在我们自习室搞了一个大家长不在家版的年终总结会议,会议记录在会后发给老师过目。
当年的QQ截图
研三的时候李发老师要去美国做访问学者,我们五个就都归邓老师负责,邓老师会隔一段时间问问我们论文进度,请我们吃饭,用聚餐缓解我们的压力。邓飞老师非常地自律,跑步,读英语,有很多的想法,很喜欢思考,我脑子里一想到邓飞老师总是浮现他问“是这样的吗?有没有一种可能是另外的呢”。李发老师和邓飞老师都挺喜欢运动的,会隔着窗子叫我们出去打球运动,跟我们说要多动一动。被老师请吃饭次数多了,我们很不好意思,老师说当年他们读书的时候喻老师也是这样的,他们只不过是延续了传统。两位老师真的是从生活、学习方方面面关注我们的成长,给予我们帮助。我们开题过后,李发老师远在美国,又特意请喻老师过来再给我们讲一讲,当天下了非常大的雨,喻老师冒雨走到所里,在他办公室给我们三个又分别说了说论文的框架,哪些需要着重写的,哪里是可能突破的地方。
我们毕业典礼的时候李发老师还未回国,就先跟邓飞老师一起拍了毕业照,后来等到老师回来又补拍了毕业照,终于圆满了。毕业的时候老师们分别嘱咐我们工作的和继续读博的,工作要注意什么,如何跟同事和领导相处,读书的要抓紧时间,不要虚度光阴。
左起:武亚帅、李晓晓、邓飞老师、罗祥义、钟红丹、王栋
左起:罗祥义、李晓晓、李发老师、武亚帅
对我们读研帮助非常大的还有马超师兄和郑邦宏师兄。马超师兄是做金文的,他跟我们讲他在安大的时候是怎么读书学习的,怎么记古文字字形,教我们用ps造字,带我们读清华简,领着我们买毛笔练习小篆。郑邦宏师兄当时是读喻老师的博士,他跟我们说过好几次不要只局限于甲骨材料,别的出文献材料也要读也要学,打基础的时候要学的广一些,后面再做专。论文开题之前他给我们提了很多修改意见,他后来去清华做博后,我在北京读博的时候在清华见到师兄还是很亲切。除了学习他还带我们运动,我的乒乓球是邦宏师兄教会的,师兄羽毛球、乒乓球、篮球都玩,学校的篮球比赛他和马超师兄都参加了。
篮球比赛球员合影:第一排左起张文建、武亚帅、孔德超、马超、郑邦宏、李明山
第二排左起和根茂、贺振宇、罗祥义、黄悦
我的小伙伴
我们那一届辅导员是郭丽华老师,她边读博边带我们,我记得那时候郭老师是长发,戴着一副红色宽框眼镜,特别温柔。在开学之前我们班建了QQ群,大家时不时在群里聊天。班里一共34位学生,陶浩、罗祥义是少数民族骨干计划,比我们早一年入学,和根茂是我们同年的少民骨干,要先读一年预科。班里河南、山东、山西的同学居多,南方的同学少数民族也多,大都比较能歌善舞。报到的时候我提前去了,可是行李被寄到了2号门外面的邮局以及一个更远的邮局,我在班级群里问了有没有可以帮忙的小伙伴,刘利娜、和根茂、吕敏她们直接来宿舍找我,我们一起走到邮局,把两大包超重的行李给拖回杏园F栋,吕敏又陪我坐了一趟小巴车去了另一个邮局把剩下的行李拖回学校,特别感谢这三位童鞋,在炎热的9月走那么远帮我拿那么重的行李。
报到当天,我们就自发组织了一次聚餐,郭老师说我们班是这么多届中唯一一个还没进班就自己组织聚餐的。记得当天是在2号门外,吃的是烧烤和火锅,大家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印象深刻的是烤脑花,张正霞给我们介绍如何烤脑花会更好吃。开学没多久我们班又自己组织去江边烧烤喝茶,有几位同学负责采买,去五号门外面的永辉超市买了肉、蔬菜、水果、馒头等,带到江边自己穿串,茂茂带了普洱茶给大家泡茶喝。
2014年秋全体同学嘉陵江边烧烤后留影
所里当年的传统是新一届的全体学生在元旦左右办一场迎新晚会,班委积极组织,同学们集思广益,每个同学至少有2个节目,34人撑了一台晚会,留下了许多美好回忆。大家一般集中在半月楼那里排练,牛角舞、爵士舞、小品、歌曲都是在那里完成的,大家互相纠动作,顺台词,好不热闹。正式表演当天,所里的家属们还赞助了两个节目,何山老师的女儿弹奏了古筝曲,李发老师的儿子献唱一曲,晚会进行到一半,张显成老师上台唱了一首《滚滚长江东逝水》。由于经费有限,道具很多是自己做的,牛角舞的牛角是用旧纸箱缠上黑胶带再涂上荧光粉做的,富家公子(张文玥饰)送给刘兰芝(吕敏饰)的大玉镯子其实是一卷透明胶带,满哥穿的那个貂皮大衣是郭瑜友情赞助的。
左:元旦迎新晚会大合影,右:班长李成满和《新孔雀东南飞》演员留影
所里给每一位同学都安排了自习室,大部分都在1楼,少部分在2楼,这种学习条件可谓十分优越。基本按照同一专业的学生安排一起的原则,1楼进去右手边是做甲骨的和做简帛的,图书室走到尽头有一间是做敦煌文献的,2楼是碑刻和纳西东巴文的。大家在一起,学习氛围浓厚,交流也多,互相帮助,共同进步,读硕士的三年应该是我读书生涯中最快乐的三年。我们班的考博率也很高,毕业当年孔德超、贺璐璐、侯建科、苌丽娟、和艳芳、白艳章、我都考上了博士,后来吕敏、武亚帅、罗祥义也读了博士,差不多三分之一的人都继续深造了。
文献所2014级硕士生在操场摆成所徽的图案
文献所2014级硕士生毕业合影
我边写边删,怕字数太多,篇幅太长。在文献所的美好时光这么短短一篇回忆是说不完的。学术严谨的师长,亲切有爱的师兄师姐师弟师妹们,每一盏亮灯的自习室,二楼花姐种的各种花草,自习室里养的小金鱼和绿萝,一起熬夜赶过的论文,吃过的火锅,做过的项目太多太多了。无论多少年后,我还是感恩曾经有机会在文献所读书。最后用我们毕业那年毕业典礼的话作为结尾吧:
缙云风清,嘉陵水浓,难忘书山论剑;
学海泛舟,师恩如海,携梦前行。
玉兰同芳,樟林竞秀,永记天生结缘;
情牵师大,同窗情深,相约未来。
作者简介
李晓晓,女,1992年生,河南焦作人,2017年毕业于西南大学,获硕士学位。2022年,毕业于首都师范大学,获博士学位。现为河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古文字学(甲骨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