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庆忆往|黄艳萍:忆西大
时间:2024年11月13日 18:00   作者:   编辑:xn_wxs   审核: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

所庆忆往|黄艳萍:忆西大

晓亮师兄嘱咐我写一篇回忆文。捡拾一下记忆中的西大,我是乐意的。

2009年4月参加西大研究生复试,所有考生在二楼一个角落的教室候考。在这里我认识了第一位同学——春凤,那天她穿着深咖色的小西装,侃侃而谈,语调很有节奏感,自信又从容——我们的缘分从这时开始。硕士到博士7年的时间里,我们见证了彼此的成长。而我的性格,如果用时下流行的说法应该算是i人。现在已经不太记得当时面试的场景了,在所有的提问中,只记得一个:“请背诵三十六字母。”后来,我在面试研究生时也经常请学生回答这个问题,或许是因为记忆太深刻。

研究生入学时我本来报考的是喻遂生老师,心里想着要学习甲骨文。那一年报考喻老师的人比较多,我后来调剂到了邓章应老师门下,邓老师在应用语言学和东巴文两个方向招收研究生。邓老师征求我的意见,问我要不要学习东巴文——我差一点就学习了东巴文,慎重考虑之后,我还是选择了应用语言学,实际研究的应该是现代汉字学。我的学位论文是《两岸三地现行汉字字形研究与书同文》,并围绕这个选题先后在香港的《语文建设通讯》和《台湾研究》等期刊上发表了学术论文。因为这篇学位论文,后来陆续有相关研究者来邮件询问相关文献和资料。研究生期间,邓老师在一次专书导读的课堂上已经明确告诫过我们:“你现在写的文章要为你今后的学术声誉负责。”当时大约只把这句话当耳旁风了,研究生二十四、五岁的年纪,很勇敢,当时什么都敢想,也什么都敢写,任何一个小发现或小想法都迫不及待地写下来,并且刊发出去了,现在再回去看那些挂在知网上的文章,恨不得那不是我的名字。

还好没有学习东巴文,才能与简牍学相遇。考博是个偶然。研二下学期,有位师兄考取了浙江大学的博士研究生。当时正好和邓老师在聊天,我跟老师说:“老师,师兄考上博士了。”老师说:“你也可以的!”老师一句话,就确定了我考博的意向。考博学校和导师都是邓老师帮忙选的。博士学习计划书我写的是金文研究计划,其实那时并不熟悉金文,我的博士生导师张再兴教授本来是研究金文的,我考入博士那年正好赶上张老师转变研究方向,2012年张老师的研究方向正式由金文研究转向简牍学。回望来时的路,甲骨文、东巴文、金文专业都恰恰好地错过了,才遇到了现在的简牍学专业,我是喜欢这个专业的。

在西南大学文献所求学期间,老师们开的课程很有特色。记忆中比较深刻的课程如喻遂生老师的“甲骨文选读”“文字学”,张显成老师的“中国古代文献与文化”“简帛学通论”,毛远明老师的“训诂学”“音韵学”,赵鑫晔老师的“敦煌文献概论”,以及翟时雨老师的“方言学”等。值得一提的是翟时雨老师,翟老师给我们上课时已是80岁的高龄,上课时翟老师依然能十分清晰地教我们发国际音标,教我们发闪音的方法,也在课堂上让我们在同学之间互相做方言调查。这些专业课程和学习经历都为我后来的学术研究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缙云山,在我们的心里是很特别的存在。北碚嘉陵江边的风景虽然也不错,但让我记得最深刻的只是缙云山。西大就在缙云山脚下,我们的宿舍正对着缙云山。缙云山的一年四季,都尽收我们眼底。每个季节我们都会去缙云山,春天去踏青,夏天去乘凉,秋天去摘桔子,冬天去看雪。有那么几个好玩的同学,我们常常一起在缙云山上疯跑。有时候从缙云山下来,我们会去苏文英老师家的顶楼花园“会客厅”。花园边上种了栀子花还是桂花?记不确切了,花香比较浓郁。苏老师经常邀请我们在她的这个“会客厅”烧烤或者吃火锅,兴致来了大家还会唱上几首歌。

2011年5月,文献所2009级研究生在缙云山举行班级团建活动

2011年5月,戴粉色帽子的是我们的班主任赵鑫晔老师


2011年3月,登缙云山狮子峰,从左至右:周寅、郑邦宏、黄艳萍、王粲、徐宁、张春凤

年轻的时候真的无所畏惧又无所不能,不会跳舞的我竟然担任这群男孩子的舞蹈“监工”。与其说帮他们排练舞蹈,不如说是他们的陪练,我每次只需要准备好录像,他们自己会揣摩节奏和舞蹈动作。我们排练的舞蹈是当时韩国Wonder Girls组合最热门的舞蹈《Nobody》。这首歌原本是一群可爱的女孩子唱跳舞曲,由这群男孩子演绎出来,实在是生动又有趣。后来在正式的迎新晚会上,我们的这支舞蹈毫无意外地成了全场最佳节目。

感谢相遇,感恩西大。

从左至右:郑一、周寅、王玉姣、史晶英、黄艳萍、杨帆、方其乐、徐宁、王翌



作者简介


黄艳萍,1986年10月生,湖北利川人。2012年毕业于西南大学汉语言文献研究所,获硕士学位;2016年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中国文字研究与应用中心,获博士学位。现为江南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江苏省紫金人才“文化优青”、无锡市太湖人才“文化优青”、江南大学“至善青年学者”。主要从事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在《简帛研究》《简帛》《敦煌研究》《中国文字研究》等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出版专著2部,主编教材1部,主持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青年项目等3项,曾获江苏省第十六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