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土先秦文獻“農耕”類動詞研究
碩士研究生:鐘佩炘
指導教師:鄧飛教授
學科專業:漢語言文字學
研究方向:古文字與古文獻摘要
中國是農業大國,從舊石器時代晚期開始,植物種植就進入到了人們的生活中,是維持人們生存的重要活動;詞是最小的能夠運用的語言單位,詞的研究可以讓我們了解一個時代的語言情況。“農耕”類動詞的研究,一方面可以揭示相關時期農業耕作的歷史面貌,另一方面也可以描寫出“農耕”類語言詞彙的基本面貌,揭示其語義演化的一般規律。本文以甲骨文、金文、楚簡三類出土先秦文獻為研究材料,運用語義場理論、共時和歷時相結合的方法,輔之以詞頻統計法和圖表展示法,對不同材料中的“農耕”類動詞進行研究。緒論部分主要探討了“農耕”類動詞的概念以及研究情況,根據前人的研究確定了判斷的標準,然後從語義角度劃分了子語義場。第二章對出土先秦文獻“農耕”類動詞進行疏證,並確認其釋字與釋義;第三章對每個農耕動詞進行語法搭配的分析,考察其作動詞時在句子中的位置以及與其搭配的主語、賓語等句法成分的使用情況。第四章是從共時角度與語義場層面對詞的分佈與語義場內部演變進行研究。一是從共時角度對不同材料中的農耕動詞進行頻次分佈研究,考察每個子語義場的農耕動詞使用频次差異,以及農耕動詞在同一類材料的不同時期的分佈差異。甲骨文與楚簡的“農耕”類動詞在不同時期的分佈差異,皆可與歷史上王朝興衰的階段相互印證。金文中農耕動詞使用頻次差異,則反映了“耤”受周王室的影響,從單純的農耕行為發展到表示農耕和祭儀兩種行為,重要性也在上升。二是從語義場層面考察子語義場的內部差異和演變,總結變化特點為:①總體特征是從大量使用專用詞到大量使用上位詞;②部分農耕動詞存在跨語義場移動現象,詞義有所變化但依舊處在“農耕”類動詞的語義場;③部分詞的詞義保留較為完整,詞義穩定性較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