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科研成果 > 学位论文 > 正文
文献所2021年博士论文推介之一
时间:2021年07月09日 21:55   作者:本站编辑   编辑:本站编辑   审核: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

漢簡《蒼頡篇》及“蒼頡”相關問題研究

博士研究生:祝永新

指导教师:張顯成教授 阮建海教授

学科专业:中國古典文獻學

研究方向:簡帛文獻

摘要:《蒼頡篇》是秦“書同文”的國家文字教材,是今存最古老的文字學經典著作,該書與“書同文”運動共同改變了中國漢字的發展方向,對漢字文明具有深遠影響。《蒼頡篇》流行於秦漢,亡佚於唐宋,後世僅有零星輯本,今人無緣得觀。但可幸的是,上世紀初以來,在甘肅、安徽等多地出土的漢代簡牘中不斷發現《蒼頡篇》遺文,這部亡佚千年的經典著作由此重新進入人們視野,獲得學術界廣泛關注。如今,這些殘存於出土漢代簡牘中的《蒼頡篇》遺文被統稱爲“漢簡《蒼頡篇》”,成爲漢語漢字史與秦漢史研究中的珍貴文獻。數十年來,關於漢簡《蒼頡篇》的研究成果不斷涌現,成績喜人。但仔細審視,仍有一些疑難問題未被解決,部分問題亦有疏漏,今不揣鄙陋,擬對相關問題以及所涉及到的“蒼頡”定名問題展開專題研究,根據論題中心分爲上下兩篇,總計九章,簡介如下。

上篇 《蒼頡篇》定名與蒼頡定名史研究

第一章《〈蒼頡篇〉定名研究》。《蒼頡篇》的書名問題長期懸而未決,是以“蒼”爲本(正)字而作“《蒼頡篇》”,還是以“倉”爲本(正)字而作“《倉頡篇》”,長期未有確論。通過出土漢簡《蒼頡篇》首句前二字,秦代人名用字偏好的調查統計以及歷代文獻中《蒼頡篇》書名用字的歷史比較,認爲“蒼”“倉”二字在秦文字中已完成分化,“倉”並非《蒼頡篇》書名原用字,該書名自秦代起就應當用“蒼”而作“《蒼 頡篇》”,作“《倉頡篇》”者是漢以後人們逐漸訛用而漸成主流的。 總之,秦代開蒼頡定名之先河,定爲“蒼頡”,漢代發揚光大。魏晉以降,該定名的正統地位下降,中古以後“倉頡”一名逐漸變成正統,歷經明清兩代而延續至今,此爲蒼頡定名一事的基本歷史。今據蒼頡定名歷史而提倡,因秦漢文明是中華文明的重要源頭之一,秦漢時期也是蒼頡傳説最主要的傳承、創造與發揚時期,對蒼頡定名問題最具話語權。而“倉頡”一 名後來雖獲發揚,但畢竟晚出。故以歷史源流論,今宜將蒼頡之名統一恢復作“蒼頡”。並且,出土材料已有力證明,《蒼頡篇》書名當作“《蒼頡篇》”,儘管中古以後常將人名寫作“倉頡”,今也宜以“蒼頡”統一之,否則,書名與人名將自相矛盾。 下篇 漢簡《蒼頡篇》其他相關問題研究 第一章《〈蒼頡篇〉成書研究》。《蒼頡篇》的成書情況史籍多有記載,但一些具體問題仍然模糊,今結合傳世與出土文獻,對相關問題予以考論,發現如下:第一,通過《史記》、秦《瑯琊臺刻石》與漢簡《蒼頡篇》的互證與分析,認爲《蒼頡篇》成書的具體時間應當在秦始皇二十六年,與“書同文”運動的起始時間相同。第二,李斯撰寫 《蒼頡篇》時的職務爲廷尉,爵爲卿,並非如漢代文獻所言爲丞相。第三,通過對出土秦漢資料中姓氏用字的調查統計,以及“母”“毋”在姓氏中音讀,認爲《博學》篇作者名不應當爲“胡母敬”,而應當爲“胡毋敬”。第四,“秦三蒼”編撰時有過統一協商與收字分工,其收字範圍的劃分應當與作者身份及其專業特點有關。 第二章《漢簡〈蒼頡篇〉體例研究》。漢簡《蒼頡篇》體例是研究《蒼頡篇》問題的重要基礎,長期以來,學術界相關研究成果存在系統性較弱、全面性不足以及術語化 程度較低等問題,亟待解決。今以漢簡《蒼頡篇》爲依據,深度整合既有研究成果,層層描述,有所發明,構建起系統性、全面性、深入性、術語化程度均較爲顯著的漢簡《蒼 頡篇》體例系統,從橫縱兩個方向對漢簡《蒼頡篇》體例面貌做出清晰描述,以期能有益於漢簡《蒼頡篇》的進一步研究。 第三章《漢簡〈蒼頡篇〉“隔字類從”體例與“名姓章”解析》。漢簡《蒼頡篇》字詞編聯存在“隔字類從”形式,即一句之中詞義相關的兩個字詞並不相鄰,而是中間 隔有一字,形成 ABAB 式,其中被隔開的兩個“A”或兩個“B”具有同義、反義、同義 類或同主題的關係。漢簡《蒼頡篇》“名姓章”語句的語境不顯,不易解讀,今運用“隔 字類從”體例,可較好解讀“焦黨陶聖”“程頎樛平”等 13 例句子中的相關詞義。人名編聯採取意義關聯的“類從”形式,淵源至少始於春秋,作用於字書時,可通過聯想 實現快速記憶,這在《急就篇》中亦有繼承。 第四章《北大漢簡〈蒼頡篇•顓頊〉章政區地理類簡文解析》。北大漢簡《蒼頡篇• 顓頊》章有政區地理類簡文,即“鄢鄧析酈,宛鄂

图片

图片”“陳蔡宋衛,吳邗許莊”四句。既往研究成果對該四句簡文的釋讀、訓解均未確,今深入研究,發現如下: 第一,該四句簡文所涉字詞均屬政區地理範疇,並非既往研究認爲的包含了姓氏。 第二,該四句簡文反映的是楚國(江淮流域地區)與中國北方交通往來的西、中、 東三條南北大道的情況,由西向東依次敘述,分別爲楚國西部至秦關中之大道、楚國中 部至中原洛邑之大道、楚國東部至衛國濮陽之大道。 第五章《北大漢簡〈蒼頡篇〉“景桓昭穆,豐盈爨熾”解析》。長期以來,北大漢簡《蒼頡篇》5“景桓昭穆,豐盈爨(饎)熾”二句未得到確切訓解。文獻證明,該二句簡文的字詞均與宗廟祭祀密切關聯。其中,“景桓昭穆”指祭祀時測定節氣與時辰的 景柱(表、晷)和昭穆制度。“豐盈爨(饎)熾”與“進獻粢盛”之禮有關,“豐盈” 體現該禮儀中“粢盛”豐備充盈的特徵,“爨(饎)熾”指將祭祀穀物蒸煮成熟食的“饎 爨”環節。而從宗廟祭祀的整體流程看,涉及“景桓”與昭穆制度的事務在祭祀前期體現得較爲明顯,而包括“爨(饎)熾”在內的“進獻粢盛”之禮處於祭祀中期,按照事務鋪排順序,即“景桓昭穆”在前,“豐盈爨(饎)熾”在後,《蒼頡篇》“景桓昭穆,豐盈 爨(饎)熾”的語序正與之吻合,亦可證二者名實之對應。 第六章《秦“書同文”字體標準、篆隸關係及相關問題研究——漢簡〈蒼頡篇〉的 漢語漢字史價值》。秦“書同文”是漢語漢字史與秦漢史研究的重要內容。隨着秦簡牘 與秦文字器物中大量秦隸的發現,“書同文”的字體標準、篆隸關係等問題漸有異議。今以傳世文獻記載與秦漢簡牘材料相印證,通過《蒼頡篇》早期材料的字形對比,證明 “書同文”官方標準字體應當爲秦小篆,而非秦隸。文獻證明,秦隸等“秦書八體”與 小篆共同構成秦文字對外統一的整體面貌,配合小篆參與了“書同文”運動。原因有三:第一,小篆是秦官書正體字,通行歷史久,社會聲望高,源流正統,更符合“書同文”運動中秦文字“正統性”的構建需要。第二,小篆是學習秦系文字的基礎性字體,故應先行學習。第三,“書同文”實爲秦系文字集體對六國異文的一種外向型統一,其雖以小篆爲官方字體,但並不追求秦系文字內部字體的一致性,故“書同文”後能夠出現小 篆與秦隸並行的局面。由實踐可知,漢簡《蒼頡篇》是考察秦“書同文”問題的關鍵資料,具有重要的漢語漢字史價值。 第七章《秦漢識字教材的“開篇勸學”問題研究——漢簡〈蒼頡篇〉的古代教育史價值》。“勸學”思想是中國古代教育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歷代識字教材中,“勸學”思想通常蘊含在工整的、有韻文意味的“勸學語”中,通過“勸學語”起着勸勉學 習、激發學習意願的作用。文獻證明,“秦三蒼”中的《蒼頡》七章、趙高《爰歷》六章、後來的《急就篇》以及斯坦因所獲漢簡中的佚名識字教材殘文均存在開篇勸學語, 可知秦漢識字教材存在開篇勸學的通例,這種通例反映了古代文字教育的教材編寫思想,相關文句亦體現了古代文字教育的教育理念與方式,對中國古代教育史研究具有重要意義。“秦三蒼”設置開篇勸學語,主要是受到先秦傳統教育理念、秦統一後的政治現實 以及主導者李斯個人意志的影響。由“開篇勸學”問題可知,以漢簡《蒼頡篇》爲代表的漢代出土文獻是考察秦漢識字教材的寶貴資料,對古代教育史研究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