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2024年11月6日至8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教育部、中国文化和旅游部、希腊文化部、希腊雅典科学院共同主办的首届“世界古典学大会”在北京召开,主题为“古典文明与现代世界”。西南大学与中希文明互鉴中心共同承办了第三分论坛“古典语文与古典学传统”,聚焦古典语言(古汉语、希腊语和拉丁语)在古典学中的根基作用,旨在打破学科壁垒,推动古典学研究,促进文明传承发展,推动文明交流与互鉴。为此,本公众号将陆续推介第三分论坛的学术观点,以飨读者。
中希文明互鉴中心中方主任
在第三分论坛开幕式上的致辞
尊敬的门佐尼部长、卡尔佩里斯大使、卫国书记、各位专家、各位来宾:
下午好!
期盼已久的世界古典学大会和我们的第三分论坛今天开幕了,我谨代表本论坛的承办单位中希文明互鉴中心,向出席本论坛的各位专家和朋友们表示热烈欢迎!首先我要向大使先生表达特别的感谢!感谢您对中希文明互鉴中心——我们双边人文交流的共同平台给予的支持,对中希文明比较联合硕士项目的学子们给予的鼓励和关爱!在此还要向本论坛的主办方、中心秘书处所在单位的领导,西南大学卫国书记表示衷心感谢!感谢学校对论坛的鼎力支持!学校永远是中心建设发展的坚强后盾!同时在此也向我的团队的同事们致以崇高的敬意!半年来大家用辛勤的汗水赢得了论坛的顺利开幕,确保论坛每个流程和细节的质量!
本论坛注册的60多位中外专家分别来自古典语言、历史和哲学三大领域,大家将围绕“古典语文与古典学传统”这一主题展开为期一天半的学术交流对话。
我们知道,古典学研究,从文字、文本、文献到文化、文明,涉及语言学、文献学、文学、史学、哲学、艺术等相关学科,是一个复杂的多学科或跨学科系统。从西方古典学传统看,自1880年代形成古典学学科以来,古典学已走出最初仅仅以地中海古希腊和古罗马文明为主要研究对象的范畴,逐步走向对埃及、希伯来、波斯、中国和印度等多种古典文明形态的关注;古典学也从单一的纯人文研究范式逐渐拓展,与人类学、考古学以其他社会科学,乃至与AI技术发生深度关联和交叉;在中国,古典学传统兴起于“道术将为天下裂”的先秦时代,已有两千多年的传承赓续,至今绵延不绝,构成中华文化的学术血脉。它不仅根植于语言文献,而且贯通经史与义理,这就是中国学者常说“文史哲不分家”的道理。古典学是滋养文史哲的家!中国人理解的古典学是心灵从语言、文史到哲学逐步攀援提升的过程。“即器存道”、“体用结合”,形上与形下融通,是中国古典学特有的精神气质!
同时我们也应看到,古典学是一个开放的体系。从时间上看,没有纯粹的“古典”,正像没有绝对的“现代”。“古典”二字在中文表达的是历史与逻辑的统一、流动与永恒的共存。“古”指示历史性,“典”表达永恒性。古典活在当下,当下也在不断重塑着古典。正如古典学者Neville Morley所说:“古典世界是一种建构,部分来自古代,部分来自现代。是对一个复杂而变动不居的世界的理解。古典学不应试图用一条线把这个想象之物圈起来,将之据为己有。而应该将继承来的种种古典观念当做一个出发点,让它们向讨论开放。”因此古典学基于传统,观照当下,预示未来!另外从空间看,古典学也不是纯粹的地域经验性学问,本质上它是世界的和人类的。什么是希腊,什么是罗马,什么是中华,已不是一个纯粹的地理空间概念,也不是一个纯粹的民族学概念,而是我们人类文明的基因。我们应当从东方的和西方的某一种古典学传统出发,尝试提炼人类古典学所普遍思考的共通性问题,构建当代世界古典学学术体系、学科体系和话语体系。因此我们说,古典学又是一门“日日新”“又日新”的学问,古典学应超越作为一门学科起源时代所带有的天然胎记,克服其“现代性”问题,在大科学、多学科、多元文明共生的视域下重新审视自己、定义自己,建设走向未来、开放、多元的世界古典学学科!
我们期待世界古典学这一灿烂的日出!
预祝大会圆满成功!
祝各位学者身体健康,精神愉快!
我们中心团队和志愿者愿为大家竭诚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