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出土文献文库 > 简帛研究 > 正文
【首】讀書班 | 安大簡《詩經》討論紀要(2019.10.17)
发布时间: 2019-10-29 23:46   作者:本站编辑   来源: 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2

讀書班 安大簡《詩經》討論紀要 (2019.10.17).pdf

讀書班 | 安大簡《詩經》討論紀要(2019.10.17)

10月17日,學者們針對《何彼襛矣》《野有死麕》《汾沮洳》三首詩的討論涉及文字學、音韻學、訓詁學、語法學等方面的內容,主要討論了以下幾個問題:《何彼襛矣》

(襛)字該作何種字形分析及相關上古音問題;《野有死麕》中

(䌛)與“誘”的異文關係對《說文》“𡈸”字語源的揭示作用;《汾沮洳》中

字的理解問題。

一、文字學

沈培懷疑

字或不从年,當从壬聲,在簡文中讀為“襛”。劉釗指出,此字要麼分析為“禾”下一橫筆,要麼分析為从禾从皿(一橫筆屬於皿字),分析為从年聲是有問題的。沈培結合字形,認為一橫筆屬於“皿”字的意見是錯誤的。譚樊馬克推測,如果此字分析為从禾皿聲的話,則當讀為“穠”,因為甲骨文中“襄”从皿聲。沈培對“襄”从皿聲的觀點表示懷疑。劉洪濤推測,此字當分析為从禾傾聲。趙彤推測,由於訛寫的原因,此字上从戎。張新俊根據郭店簡中“農夫”作“戎夫”的現象,也認為此字所从的所謂“年”形當是“戎”字。董珊認為,此字當分析為从皿秀聲(“禾”當看作“秀”),通假為“農”。王森認為,此字當讀為“膿”。張富海認為,從語音上看,此字分析為从禾膿省聲的可能性較大。蘇建洲指出,他以前也想過此字是从禾膿省聲,並將此意見與陳劍討論,但陳劍認為這種省聲的方式省得太多了,故不同意此說。王弘治結合大家的意見,推測簡文中“襛”字的來源應該解釋為“

(膿)”的異體省聲。孟蓬生認為,既然此字下半部分可以看作“

(膿)”之省,那麼此字上半部分也可以看作“年”之省。王弘治認為,此字上半部分到底是从年還是从禾,只要不視為聲符,就無關乎緊要。顧國林認為,此字可分析為从禾皿聲,讀為“莽”,訓為“茂盛”。孟蓬生總結到,此字看成“

(膿)”之省或是“年”之省還停留在猜測階段,難以下定論。

二、音韻學

楊建忠認為,“

”“襛”之異文關係所反映的真、冬部相通的現象是比較少見的。王弘治認為,“

”从年从皿,可作會意理解,皿中有穗實(“年”字與農事有關),或可轉指襛厚意。譚樊馬克認為,如依王弘治的理解,“稔”“農”正好同音,恰好證明“

”是从年得聲的形聲字。譚樊馬克指出,徐鉉、徐鍇及段玉裁等人認為“農”从凶聲或囪聲是基於後世音系的看法;認為“囟”或可作“腦”解,“腦”“農”之間即是陰陽對轉關係。王森認為,“農”“耨”是一字分化,“耨”字有从尋、禽雙聲的異體字。楊建忠指出,黃德寬認為“農”从蓐或辱聲。王弘治認為,“農”从蓐聲更為合理,“耨”从尋的異體大概是形近致誤。他還從金文字形出發,認為“農”字上部从田,與“囟”無關。譚樊馬克指出,“農”字金文从田、小篆从囟,這正好反映了“農”字在小篆中發生了變形聲化。譚樊馬克推測,“年”字可能是“稔”的初文。越南語“年”字本來就可以讀。孟蓬生根據大家的討論情況指出:“‘荏菽’或作‘戎菽’,‘神農’或作‘神戎’。稔或作飪(金文念鼎或讀飪鼎),年和稔同訓‘穀孰(熟)’。可悟其中(記錄者按:指侵冬真三部)字音通轉之理,不必執著現有韻部劃分。”隨後他又補充了中山王鼎“恁”“信”(楚簡或从仁聲)的例子說明侵真兩部的通轉關係,對此王弘治認為,中山王鼎“恁”訓“信”可能只是同訓,是否存在音轉關係值得懷疑。

三、訓詁學

孟蓬生認為,根據《野有死麕》“䌛”“誘”之異文關係,可推知《說文》“

”字的語源。他指出:

看到“䌛”借為“誘”,很自然會聯想到《說文》的“囮”字下所收或体“

”字。《說文·囗部》:“囮,譯也。从口,化聲。率鳥者繫生鳥㠯來之名曰囮,讀若譌。

,囮或从䌛。”段玉裁於“名曰囮”下注:“率,捕鳥畢也。將欲畢之,必先誘致之。……潘岳《射雉賦》:‘恐吾游之晏起。’又:‘良游呃喔,引之規裏。’徐爰注:‘雉媒,江淮閒謂之游。’唐吕温有《由鹿賦》。‘游’與‘由’皆卽㘥字也。”桂馥注:“云南人猶呼游子。生按:《射雉賦》:“良游呃喔,引之規裏。”徐爰注:“良游,媒也,言媒呃喔其聲,誘引令入可射之規内也。”徐爰和段玉裁都知道鳥媒之作用在於“誘引”(也許他們的注語中已經暗含了語源的探索),然均未明確指出“

”和“誘”的關係。今由安大簡《詩經》《野有死麕》之異文,可悟“

”字得名之由。安大簡之時義大矣哉!

四、語法學

洪波指出,“

”字對應《詩經》傳世本中的“其”字,安大簡“其”字常見,為何此處獨獨作从人从己之形,故認為此字作“其”解有問題。沈培指出,古文字資料中出現過“其”“己”相通;並且表示他傾向於將其看成虛詞。寧鎮疆指出,“其”還有作語氣詞的,即《崧高》:“往近(前人早已指出“近”當為从丌聲的“䢋”字之訛)王舅,南土是保”中的所謂“近”字。孟蓬生根據《左傳·文公十四年》的記載,指出如果認為“夫己”即“彼其”的話,則“己”顯然不能理解成姓氏(國名)。蕭旭認為,“彼”“其”是代詞合用,即同義復合詞。王弘治指出,“彼其”的“其”讀居之切與指物的渠之切不同,推測正是由於這個原因而分化字形。王弘治認為,“彼其”之“其”可以同“何其”之“其”一起考慮。孟蓬生則認為,“彼其”之“其”同“何其”之“其”不是一回事。王弘治根據現代漢語指出,代詞還有表示程度的功能,古代漢語可以從這個思路考慮。洪波認為,如果“其”是指示詞,則“之”也應當看成指示詞。蕭旭認為,“之”是助詞。王弘治指出,“彼其”除見於《詩經》外,還見於其他先秦文獻,其中有幾例需要注意,即(“有君如彼其信也,可無歸乎?”“有君如彼其信也,可無從乎?”“彼其人者,生乎今之世,而志乎古之道。”)蕭旭認為:“如彼其的其,用法同之字,还有如此其的句型。如是其,亦同。”趙彤認為:“彼其之子,彼其於世,感覺不一樣,後者的‘其’像‘之’”。孟蓬生總結到:“在‘彼其’的研究方面,請大家注意語言單位的同一性問題:不是所有連在一起的‘彼其’都是同一個語法單位”。

執筆:葉 磊

審覈:王化平

終審:孟蓬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