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交流 > 正文
会议|中国古文字研究会第二十四届学术年会金文组研讨纪要
时间:2022年11月11日 15:31   作者:本站编辑   编辑:本站编辑   审核: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

2022年11月5日—6日,由中国古文字研究会主办,西南大学汉语言文献研究所、西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民族学院和西南大学文学院联合承办的中国古文字研究会第二十四届学术年会在线上隆重举行,其中“金文组”共收到论文22篇,会上宣读了21篇,分别进行了五场分组报告。

1

第一场报告(11月5日 14:00-15:50)

第一场报告由吉林大学吴良宝老师和四川大学吴毅强老师主持,天津师范大学周宝宏老师、郑州大学黄锡全老师、吉林大学李春桃老师、华南师范大学任家贤老师和烟台大学孙合肥老师分别作了报告。

周宝宏《西周金文考释五则》

周老师的文章分为五个部分,一是认为具鼎“

(蒸)”字是用于烝祭的某种谷物,是名词;二是认为汑卣铭文“其”字的字形最早见于西周中期偏晚,而习见于西周晚期,与汑卣时代属于西周早期不符;三是认为吴镇烽《商周青铜器铭文暨图像集成续编》所收录的师大簋“般”字左旁“

”,与国家博物馆师大簋中旧释“

”字的左旁“

”基本相同,“

”应改释为“般”;四是认为伯斿簋铭文“斿于

”当为“伯斿用牲五禘祭于郑”之省;五是指出毳尊卣、何尊、德方鼎、甲戌方鼎几件铜器,既是成王时器,而铭文又有“成周”之称,据此可知:(1)成王在世时已经有了“成王”之称,此四器只不过习惯称“王”;(2)称为“成王”的铜器不一定全是其死后所制作,因为“成王”活着的时候也可以称“成王”;(3)目前已见金文,称“成王、穆王”而又叙事当时之事者,可以肯定是活着时候的美称,不是死谥,当然死后也称“成王、穆王”。

图片

黄锡全《射壶铭文及有关问题》

黄老师的文章中对射壶铭文

图片、东、乃、遣或追、天尹、蔡君子兴等词进行了考释,并综合诸家意见,对射壶通篇铭文重新作了断句与释读。黄老师指出射壶的发现,确定了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早段铜器断代的标准器;明确了蔡侯兴的有关史实;丰富了金文内容等。壶铭研究价值很高,有关问题,还值得进一步挖掘与深入探讨。

图片

李春桃《杨伯簋铭文考释》

李老师认为杨伯簋铭文“

图片”形,下部从食、从人表意,像人备食设饪之形,应释为“

”。此外,李老师还结合“

”在甲骨文和金文中的具体辞例以及学界的相关研究成果,指出杨伯簋中“

”作为器名修饰语,应解释为“设饪”之意。

图片

任家贤《金文札记二则》

任老师的文章主要分为两部分:一是认为“光”的荣宠义可以贯通带赏赐物的文例,并不必要将赏赐义看成荣宠义的引申。此外,“光赏”二字连言应看成为偏正结构,并不是同义连用;二是认为毛公鼎和清华简《子犯子馀》简文中的閈,应读为“扞”,训为遮蔽义。

图片

孙合肥《释酒务头墓地铜器铭文中的“翼”》

孙老师的文章对商代甲骨文和金文中的“翼”字形体进行了系统分析,认为新近公布的山西酒务头商代墓地青铜器铭文中的“

图片”字,从形体上看应释为“翼”,其与商代甲骨文中的“

图片”字应为一字异体。

图片

讨论环节

在讨论环节中吴振武老师就射壶铭文中的“

图片”字,谈论了自己过去的释读意见。而吴毅强老师与周宝宏老师,则就西周“成王”称谓是生称还是死谥的的问题进行了探讨。此后,吴振武老师通过实物照片,提示孙合肥老师酒务头铭文“翼”字形体上部竖笔出头的原因。

2

第二场报告(11月5日 16:10-18:00)

第二场报告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杨博老师和复旦大学周波老师主持,华东师范大学董莲池老师、吉林大学吴良宝老师、四川大学吴毅强老师和香港大学邓佩玲老师分别做了报告。

董莲池

图片

董老师的文章分别对传世的西周晚期师

簋中的“

”“

”二字进行了考释,认为“

”不应释为“穑事”,而应释读为“将士”,这样既有文字学上的根据,也合于古代战争的实际情况。

图片

吴良宝《读铭札记三则》

吴老师的文章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中吴老师认为河北省易县燕下都文物保管所收藏的一件战国有铭铜戈,应为战国晚期韩桓惠王十六年时的兵器,《保定市可移动文物精品·综合卷》给出的释文多数是准确的;第二部分中吴老师在裘锡圭先生意见的基础上,总结了“市”字在三晋文字内部的写法差别;第三部分中吴老师认为近见的一件私家收藏的首次出现“眂事”一职的有铭残戈,极有可能是魏惠王后元十二年或者魏襄王十二年铸造的。

图片

吴毅强《大盂鼎铭文读札》

吴老师的论文就大盂鼎中分歧较大的两句铭文“古(故)天異临子,灋保先王,[匍]有亖(四)方。”和“王曰:盂,(绍)夹死(司)戎,敏谏罚讼”,进行了考释。认为前一句中“異”读为翼,意为佑助。“子”应本字读,指康王。“灋”,应本字读,训为灋则、型灋、效灋。“保”,训为持、守、安;后一句中“敏”应训敏捷、迅疾。“

图片”应释为“谏”。

图片

邓佩玲《从金文“逆洀”论“洀”“造”的并合问题》

邓老师的文章中认为“洀”极有可能是表示“去”、“到”义之“造”的本字,综合字形发展的轨迹来看,今日的“造”字极有可能来源自两个古字:一个是表示“去”“到”之“洀”,即后来中古音去声之“造”;另一个是表示制造之“造”,中古音读上声晧韵。

图片

讨论环节

本场讨论环节中,孟蓬生老师与吴毅强老师就《大盂鼎铭文读札》一文中具体文字的训释进行了探讨。

3

第三场报告(11月6日 8:00-9:50)

第三场报告由香港大学邓佩玲老师和陕西师范大学王伟老师主持,复旦大学谢明文老师、吉林大学单育辰老师、厦门大学叶玉英老师和中国社会科学院杨博老师分别做了报告。

谢明文《释西周金文中的“

图片”》

谢老师的文章认为“

图片”应分析为从“

图片/龠”“加”声(两部分共用口形),金文中此字用法分为两类,一类用法中“

图片”即“康

图片”之“

图片”,当读作“嘉”,训为美、善;另一类用法的“

图片”,据文义,可读作“加”,应训为“施加”、“给予”。

图片

单育辰《〈商周青铜器铭文暨图像集成三编〉释文校订》

单老师的论文对吴镇烽先生《商周青铜器铭文暨图像集成三编》中的铜器释文进行校订,凡二十余条,例如:指出第122号《县

图片鼎》原释文所谓“

图片

图片”二字,应为一字

图片,即甲骨文“

”字异体,并引有关学者意见将其释为“沐”;第1250号《楚媿归母匜》,所谓的“媿”从字形上看是“嬭”,读为“芈”;第1351号《戎散戈》,所谓的“戎”应改释为“成”,等等。

图片

叶玉英《西周春秋金文同词异字的历史层次及其所揭示的商周雅言之历时音变》

叶老师指出西周雅言较之于殷商雅言,无论是语音、词汇还是语法都是发展变化的,但由于语言文字的继承性,西周春秋金文中存在同词异字的现象。报告首先界定了西周春秋金文同词异字的概念,接着通过十组具体的例子表明:西周春秋金文同一个词往往由两个音相近,意义相同的字来记录,其中一个字是沿袭商代甲骨文的字词关系,另一个字则是西周以后才出现的字词对应关系。两个字之间的语音相近,揭示的是商周雅言语音的历时音变。

图片

杨博《北白鹅“大保匽中”器铭与南燕》

杨老师的论文通过对北白鹅墓地所出铜器铭文进行研究,认为北白鹅墓地位于传世文献所载姞姓南燕故地,墓地所出铜器铭文“匽中”与《左传》所见“燕仲父”亦可建立联系;而殉人、腰坑殉牲和偶数用鼎的葬俗以及“虢季为匽姬媵甗”所见“同姓不婚”的婚姻原则,均提示墓地族属存在有姞姓南燕的很大可能。

图片

黄锦前《南阳出土楚王戈考释》

黄老师的论文对南阳新出的一件楚王戈进行了考释,并就铭文所反映的有关史实及戈之年代进行了讨论。指出该戈填补了楚简王时期楚系标准器的空白,因而具有极其重要的学术价值。

图片

讨论环节

第三场自由讨论环节中,马超老师向单育辰老师请教了“

图片(沐)”字中所从的

旁,是否可以理解为“镞”字的问题。龙岩学院李红县老师与叶玉英老师则就具体文字的历时演变问题做了交流。

4

第四场报告(11月6日 10:00-11:50)

第四场报告由复旦大学谢明文老师和厦门大学叶玉英老师主持,吉林大学何景成老师、西南大学马超老师、复旦大学周波老师、陕西师范大学王伟老师分别做了报告。

何景成《晋侯对铺铭文“脂食大饭”解说》

何老师论文对晋侯对铺进行讨论,指出铭文“

图片”字下半部分从“食”没有疑义,而其上半部分应释为“棥”,而非学界普遍认同的“楚”字。该字从食樊声,可读为“饭”。铺铭“用旨食大饭”是在说明器物功用,“脂食”和“大饭”都指美食,“用旨食大饭”大概是说作器用以盛载黍稷美食。

图片

马超《释燕国铜器克罍、克盉中的“

图片”字》

马老师认为克罍、克盉中的

图片及相关异体所从的

两种异体,正可与甲骨文“瓜”字繁体的不同写法

相对应,其间的演变轨迹也较为清晰,知其当释为“瓜”。罍铭与盉铭之字应分别隶定为

图片

图片,瓜是其声符,宀、止为意符,结合文意以及瓜字的语音关系来考虑,在铭文里似可读为“居”。

两个偏旁的释读,为“瓜”字繁体写法提供了西周时期的例证,对研究其形体演变具有一定的价值。

图片

周波《旧释“郤氏左”戈铭文、国别再议》

周老师首先指出旧将戈铭“郤氏”看作为地名,可信,而读之为“郤氏”,以为魏国地名,则有疑问。论文从文字、辞铭格式、形制等方面综合推断此戈当定名为䧍氏左戈,为战国中晚期齐国之遗物。最后又指出戈铭“䧍氏”或与齐之“穀”县有关,而此戈遗落于郯城,或与齐破宋及之后战事相关。

图片

王伟《秦兵器地名校释二则》

王老师的论文分别对两件秦戈所见地名进行考释,对于第一件兵器(河北省文物研究所藏战国晚期秦戈),他认为《燕下都》对戈铭“栎阳”“褱德”的隶释没有问题,但对“田褱”“何

图片”两处铭文的解释有误,并进行了补充说明。对于第二件兵器(韩自强《过眼烟云——记新见五件晋系铭文兵器》所刊布的一件私家所藏战国戈)中旧释“

图片”“

图片”的两字,他指出应隶作“饶”,乃是秦人加刻的戈置用地名。

图片

讨论环节

第四场自由讨论环节中,谢明文老师、张富海老师与马超老师就论文中的释文以及语音问题进行了探讨,谢老师还就甲骨文“瓜”字的释读发表了看法。张富海老师还与何景成老师讨论了“旨食大饭”的语法结构问题。

5

第五场报告(11月6日 13:50-15:40)

第五场报告由吉林大学李春桃老师和西南大学马超老师主持,扬州大学于淼老师、河北师范大学马立志老师、首都师范大学陈英杰老师、西南大学杨怀源老师分别做了报告。

于淼《新见徐釐尹朁簠与黄君子叕簠铭文辨伪》

于老师的文章利用“铭文重合辨伪法”对《商周青铜器铭文暨图像集成三编》新著录的“徐釐尹朁簠”与“黄君子叕器”进行辨伪。认为新见“黄君子叕簠”(《铭图三》577)的铭文是模仿了黄君子叕簠(《铭图》5859)盖铭而造,而新见“徐釐尹朁簠”(《铭图三》579-581)铭文又是在伪造的“黄君子叕簠”(《铭图三》577)基础上而进一步伪造的。

图片

马立志《春秋梁国史补考三则》

马老师的文章认为梁伯戈在铭文格式、辞例、字体等方面表现出来的特征,均与春秋早期秦戈近似;梁国是秦襄公(亦名“秦仲”)之子在春秋初期的别封,梁伯戈之梁伯,乃是秦襄公少子的后裔(也不排除就是秦襄公少子的可能)、位为梁君者;梁国地望有可能在陕西韩城,梁伯戈铭“印(抑)

图片(威)方蛮,

图片政北旁(方)”也道出了梁国地处北方,与韩城所在的方位相符。

图片

陈英杰《西周王号谥称说申论》

陈老师的论文从考察西周金文各种王称的使用情况入手,来讨论其为生称还是谥称的问题。文中提出了王称的“首见原则”:一篇铭文中王号和“王”共同出现时,如果王号最先出现,其后之“王”为王号之省;如果“王”最先出现,其后又出现王号,可按曹氏规则解读,“王”指时王,王号指已故周王。论文指出由王号明确为死称的用例以及依据王称“首见原则”能够解释的用例来看,王号为死称应该是没有疑问的。

图片

杨怀源《金文中的“

图片”》

杨老师的文章认为三见于两件爯簋和遣伯盨铭文中的“

图片”应为形声字,形体可分析为从“示”“萬”声,并通过有关文例,指出其在相关铭文中当与“旂(祈)”是同义词,综合语音、语义来考虑,应将其读为表祈求义的“匄”。

图片

讨论环节

第五场自由讨论环节中,李春桃老师、董珊老师分别就于淼老师论文提及的徐釐尹朁簠、黄君子叕簠两件铜器的辨伪问题进行了讨论,发表了各自的看法。何景成老师则为杨怀源老师提供了学界有关“

图片”字的其他研究意见。

本研讨纪要经马超老师修改,参会专家审阅,谨致谢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