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5月21日19点,厦门大学李无未教授为我所师生做了题为《林泰辅〈中国古文字源流〉稿本(1907)发现的意义》的精彩讲座,讲座由我所张显成教授主持,文献所部分师生到场聆听。
张显成教授主持讲座
李无未教授就日本甲骨学奠基人林泰辅博士学位论文《中国古文字源流》(稿本)一书的发现,以及其体例、内容,论及的相关问题进行探讨,以期引起学术界对林泰辅这本博士学位论文的关注。
李无未教授首先介绍了林泰辅及其甲骨文研究成就,指出甲骨文发现后,有一个对其实物真伪以及学术价值如何判断的问题。以白鸟库吉为首的一些日本学者怀疑甲骨文的真实性,当然就对其学术价值采取比较轻视的态度。以林泰辅为首的学者充分肯定甲骨文等资料对研究中国上古史的巨大学术价值,首当其冲,敢为天下先,在日本第一个系统研究甲骨文实物资料,引起了海内外中国学学术领域的轰动。
李无未教授在做讲座
成家彻郎对于林泰辅《中国古文字源流》(稿本)的发现和研究具有重大意义,即第一次揭示了林泰辅研究甲骨文的真相,并将日本甲骨学的研究起始时间由1909年提前到了1907年;此外,成家彻郎力图告诉世人,《中国古文字源流》稿本是世界范围内第一部研究中国古文字源流的博士学位论文,由此,揭开了一段沉寂了一百多年的历史谜题,就世界范围内中国古文字研究来说,这是个奇迹。
关于《中国古文字源流》(稿本)的体例和内容,李无未教授做了较为详细的介绍,指出《中国古文字源流》(稿本)可以分成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是古文,第二部分是籀文,第三部分是小篆、附录。在古文部分,林泰辅根据年代与变迁将中国文字分为篆体时代与隶楷时代;林泰辅运用“字形比较法”举实例编制了《古文变迁表》,李教授表示《古文变迁表》分期意识比较明确,这是东亚近代以来,最早也是最为重要的对中国古文字发展史进行科学分期的理论之一;林泰辅还从地域差异角度研究古文字,具有明确的地理文字学意识,这也暗合了后来学者战国文字“分域”研究意识;林泰辅将秦汉之前的古文字分为八类:钟鼎文,刻石文,书籍文,兵器文,龟板文(甲骨文),货币文,籀文,鸟虫文等,并对每一类文字都进行了比较详细的论述。关于籀文,林泰辅认为籀文作为一种修饰文字其使用的范围是必要考究的。小篆和附录部分,林泰辅指出隶楷时代“异体百出”是文字适应语言变化的需要而加以调节的必然结果,这种解释,符合今天学者探讨文字与语言关系的基本思路。
李无未教授
最后,李无未教授从18个方面总结了林泰辅《中国古文字源流》(稿本)的学术地位及发现的意义。对于如何定位林泰辅《中国古文字源流》(稿本),李教授通过与高田忠周《汉字原理》(1904)、唐兰《古文字学导论》(1935)的比较,认为《中国古文字源流》(稿本)具有自己的独创性,而且得之在先,这在中日两国古文字学通论史上是极为突出的;更为重要的是,以其独创性,超越了他所处的时代,代表了当时中国古文字学理论研究的最高水平。李教授认为,《中国古文字源流》(稿本)的超前研究意识,仍然是中国古文字研究的奇迹。今后,随着研究的深入,学界会愈来愈被认识到《中国古文字源流》(稿本)对于中国古文字研究的重要价值。
张显成教授代表文献所全体师生对李无未教授的精彩演讲表示感谢。他指出,李教授的报告极大地开拓了我们的视野,林泰辅在古文字研究领域的“超前性”足以颠覆我们对于中国语言学史的认知,这也启示我们绝不能关起门来搞学术,“闭门造车”的路子是走不通的,要提高对域外文献尤其是东亚文献的重视程度,承认并学习域外文献的学术前沿成果,通过新材料发现新问题,以此推动学术发展。
李发老师在和李无未教授交流问题
在提问交流环节,李无未教授就学术前沿的努力方向、学术史研究和个人研究如何更好地结合等问题和师生进行了交流,李教授多次强调,做学术一定要改变单一的思维方式,敢于跳出自己的圈子,与世界主流的前沿学术研究接轨,只有这样,我们的研究才更有价值。
孟蓬生教授
所长孟蓬生教授对本次讲座作了总结。他十分赞赏李无未教授的学术视野和治学态度,希望文献所师生都能开拓自己的学术视野,眼界决定境界,眼界拓宽之后,境界自然得到提升。李无未教授的讲座历时两个小时,在热烈的掌声中落下帷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