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1月13日下午3点,清华大学黄天树教授做了题为《谈谈甲骨虚词“曾”和“其”》的讲座,该讲座采用“云讲座”形式,主会场设于西南大学汉语言文献研究所336教室,由西南大学汉语言文献研究所所长孟蓬生教授主持,文献所全体师生在主会场聆听了这场讲座,另有两百多名网友在线观看。
讲座正式开始前,孟蓬生教授简要介绍了西南大学汉语言文献研究所的基本情况。西南大学汉语言文献研究所是成立于1984年,以古文字和出土文献其中包括民族古文字研究为主要研究对象的研究机构,也是教育部高校古委会直接资助和重点建设的古籍所之一,近年来形成了“多载体”和“多学科”综合研究的特色,多载体研究是指研究对象覆盖了甲骨文、金文、碑刻、简帛、敦煌文献等方面,多学科研究是指研究方向涵盖了文字学、语言学、文献学等学科。孟教授也介绍了黄天树教授的学术简历和主要成就,并称举办本次讲座的目的是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古文字和出土文献的前沿动态,学习专家的治学方法。
黄天树教授的讲座分为甲骨连接副词“曾”、甲骨代词“其”、甲骨语气副词“其”三个部分。关于甲骨文中的“曾”,黄教授认为,“曾”除了可作地名之用外,也有连接副词的功能,表示两事前后相承的时间关系,与甲骨文副词“乃”“延”用法相似,可训为“于是”“就”“接着”。关于甲骨文中的“其”,沈培先生此前已经指出甲骨文中的“其”可以作代词,但是所举例子只有《英藏》1864“庚寅卜王:余燎于其配”一条孤证,因此未取得学界的广泛认可,黄教授列举了更多的例子证明甲骨文“其”有代词说。关于甲骨文“其”的语气副词用法方面,黄教授创造性地指出了一条规则:“其”一般仅用于命辞和占辞,不见于验辞,也不见于用辞和孚辞。掌握这条规则对于判定甲骨刻辞的内容、分段和标点都非常重要,并举了四条例证来说明这一规则的积极作用。
讲座后,孟蓬生教授进行了总结,认为黄天树教授提到的验辞中无语气副词“其”的观点以及对于代词“其”所举出来的丰富例证等内容都十分具有启发意义和研究价值,同时也指出黄天树教授此次的讲座是文字研究和语言研究结合起来的范例,值得大家学习。
在提问环节,一位来自天津理工的网友,探讨了“其”作代词的例子,提出“己亥卜:庚[子]有雨?其
有雨(20957)”中“其”和“之”的用法一致的想法,黄天树教授赞成她的看法,说“其
有雨”确实相当于“之
有雨”,都是指示代词。西南大学文献所的杨润龙同学,提出“在部分卜辞中‘其’字作代词时没有明确的指示对象”的疑问,黄天树教授明确了一些例证中“其”所指代的对象,同时也认为由于卜辞内容有限,部分卜辞指代对象不明确,但不影响“其”字是代词的结论。
西南大学文献所邓飞老师提出“‘曾’‘乃’‘延’字表示‘顺承’的用法上有什么区别”的问题,黄天树教授表示由于“曾”用于表示“顺承”的例证还很少,其中三者的区别还有待更多例证的发现。邓飞老师还就“其”表将然、未然语气时,有的学者提出“其”有时间副词的用法,与黄教授交流了看法。复旦大学张昂同学提出“贞:其祝。允擒,乙王其围襄兕。(30439,何二)”似可读成“贞:其祝。乙王其围襄兕,允擒。”如果这样改读的话,这条例子就不是“其”见于验辞,也就不是黄教授所说“其”一般不见于验辞的例外情况了。黄天树教授表示这是一种值得考虑的读法。西南大学文献所李发老师认为应先有打猎行为而后有“擒”的结果,所以张昂所说的这种读法是合理的。此外,李发老师还就个别卜辞例句理解的问题与黄教授进行了交流。讲座历时近两个半小时,在掌声中圆满结束。
黄天树教授云讲座视频已上传b站: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qi4y1L7Q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