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论现场一)
第二分会场论文报告
主题“词汇语义学与辞书编纂”
10月26日下午的讨论分为上下两场。上半场的讨论由李智、彭玉海两位老师主持。四位报告人分别为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王迎春老师、陕西师范大学曾柱老师、鲁东大学研究生李佳琦同学和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研究生张苗苗同学。
王迎春:《〈现代汉语词典〉中比喻义的释义模式》
王迎春老师指出比喻义是语文词典中一个重要的义项类型,也是学界讨论的热点之一。王老师通过对《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的全面考察总结出比喻义的释义模式主要有以下7种:1.比喻义的基本释义模式——“像……”释义模式;2.比喻义的典型释义模式——“比喻……”释义模式;3.共现释义模式;4.“指……”释义模式;5.“泛指……”释义模式;6.无标记释义模式;7.零释义模式。王老师还对每种释义模式使用条件做了探索,对《现代汉语词典》的修订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曾柱:《〈现代汉语词典〉各版本中新增词语及规范性》
曾柱老师对《现代汉语词典》各版本进行梳理,主要内容有以下4点:1.总结各版本的增收词语数量及原因;2.学界对各版本新增词的研究特点;3.各版本新增词体现的规范性意识;4.《现汉》不同版本在新增词收入方面还需改进。曾老师在论文报告中指出《现汉》规范化旨在“为推广普通话、促进汉语规范化服务”,“增收新词、新义重点在于及时反映词汇系统的发展变化,促进语言使用的规范化” 。
李佳琦:《六十年来〈现代汉语词典〉中双音节兼类动词词义处理的定量研究》
李佳琦同学提取了《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出现的双音节兼类动词,并对其词目、义项、释义等内容进行整理。首先,从词目和义项的角度对其进行计量,探究《现汉》第7版出现的双音节兼类动词在词义和语法功能上发生的变化以及变化所体现的词义发展的特点。其次,从释义内容的角度对其进行计量,研究《现汉》释义文本的难易度、变化度以及释义的风格和特点,为词典的编纂实践提供一定的参考。
张苗苗:《目的义动词的释义模式及相关问题》
张苗苗同学提出动词词义中表示动作的部分是动作义,表示目的的部分是目的义,归纳出动词目的义的释义模式有两种:第一、采用词汇手段对目的义进行释义;第二、采用句法手段对目的义进行释义。她还探讨了不同释义模式之间的关系及其适用条件,对于完善语义辞书的释义颇有价值。
(讨论现场二)
下半场的讨论由王迎春、曾柱两位老师主持。四位报告人分别为四川大学外国语学院彭玉海老师、青岛大学国际教育学院王晖老师、河北师范大学文学院李智老师和青岛大学国际教育学院王晖老师。
彭玉海:《动词隐喻义的整合研究》
彭玉海老师着眼于动词认知隐喻义衍生在句法语义行为上的相应体现,在认知、语义、句法整合性描写的视野下对动词隐喻义变问题展开多向分析。以动词“落下、坠落”为例,从题元结构变异、交际语义功能转换,非常规属性以及词汇—句法转换等4个方面对其隐喻义衍变展开个案分析,有利于拓宽动词多义句法语义整合研究的理论视野和分析思路、推进语言认知和句法语义、词汇语义的界面理论研究。
王晖:《关于“聆听”使用问题的分析——从“感谢聆听”谈起》
王晖老师从相关实例中指出“感谢聆听”的不当用法,并分析出以下原因:1.“聆听”一词本身有一定难度,不易识别;2.在“应答协调性一致性原则”下误用;3.混淆敬辞和谦辞。他认为词典修订应更加重视词语的实用性,除了准确解释词义外,还要着重说明词语的使用环境和条件,面向母语者和外语者的学习型词典更应该加强用法的说明。
小组讨论
王老师关于“聆听”展开的报告强烈地吸引了在座人员的注意力,谭景春老师.晁老师和马燕华老师分别就“聆听”问题展开讨论,发表各自的看法和见解,现场学术交流气氛十分浓厚。
李智:《专科义位在中型语文词典释义中的义值差选取研究》
李智老师主要讨论以下三个问题:1.专科义位的性质、专科义位在语文词典中的释义——语言学意义;2.影响专科义位在专科词典和语文词典释义中产生差异的因素有词典的性质和规模、显性的词目收录系统、隐性的专科词汇意义系统、专科知识外在的社会使用范围等;3.专科义位在语文词典释义中义值差种类、释义语言选取的规律性表现。在义值差释义语言的选取中,使用数字,使释义语言表述更精确,使用专科词语,使释义语言表述更科学。
郭佳兴:《语文型词典与外向型学习词典对褒贬陪义的标注差异研究》
郭佳兴老师将语文型辞书的的典范——《现代汉语词典》与外向型学习词典的典范——《商务馆学汉语词典》对褒贬陪义的标注情况进行了横向的对比,内容涉及收词情况、标注方式、标注词、释义用语等多个方面。通过对比发现,《商务馆》词典在收词上略显保守,可酌情考虑扩大收词量,以满足词典用户的需求。另外,《商务馆》的标注词可以适当借鉴《现汉》,使褒贬陪义的层级性更为明显,更利于二语学习者使用。
谭景春老师点评
论文报告接近尾声时,谭景春老师指出语言既有规范性也有弹性,不是一成不变的,并以“冰箱”为例进行了详细解释。
10月27日上午分组讨论继续进行,上半场的讨论由洪帅、张言军两位老师主持,四位报告人分别为北京师范大学的马燕华老师、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的解竹老师、河北师范大学文学院的王浩老师、语文出版社的金春梅老师。
马燕华:《谈“素”论“白”》
马燕华老师以原型理论为理论基础,以汉语古典诗歌为语料,研究白颜色范畴词“素”与“白”的异同。通过对 “素”的原型语义与非原型语义的描述以及“素”的各项引申义的梳理,再与 “白”相比较,探讨了非原型语义的产生机制,并对颜色词进行分类。马老师指出,“素”是语用颜色词,原型语义指未经染色的丝织品,指名物。其他非原型语义均是由“原本应有的、未经染色加工”原型语义加上人们的相关生活经验促发产生的。多位老师认为马老师的研究十分有意义,对她从历时的角度分析颜色词“素”表示肯定。谭景春老师说:为什么说“满头银发”而不用“满头白发”?以此可以思考什么是“机制”。马老师回应:“满头银发”的“银”字更突出了头发的颜色和光泽。谭老师进而提出颜色词必须依附在它物上才能存在,马老师对此表示赞同。
解竹:《浅析面向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方式副词词汇语义与句法功能关系——以“稳步”为例》
解竹老师利用“北京大学中国语言学研究中心”现代汉语语料库,考察了方式副词“稳步”的句法功能及出现条件,并结合微观层面的词义分析沟通词义和功能。解老师认为词义的特点影响了“稳步”的句法功能、词义的特点对“稳步”出现的语境作出了限制、“稳步”的句法功能对词义产生了影响。王吉辉老师对解老师将“稳步”和时间词搭配的研究角度表示肯定,马燕华老师指出解老师在论文中没有回答为什么“稳步”一词后多跟从表示积极义的词,建议可以从语料入手予以解答。
王浩:《义近双音动词的语义认知与释义效度——以“遏制”“扼制”为例》
王浩老师从“遏制”“扼制”两个音同义近的双音动词入手,从语义认知的角度分析动词概念结构的四个语义范畴:动作本身、动作主体、动作客体、动作路径/方式,得出“遏制”与“扼制”的语义结构可以分解为:控制+人或物+止,形成了以“控制”类动词为中心的语义结构,揭示了动词所含的语义内容。她指出不同民族根据自己的经历与外部世界的沟通互动表现为特定的认知域和意象图式,因此汉民族古代文献、训诂注释、近代词源归纳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语词意义的所在。王吉辉老师指出对“遏制”和“扼制”两个同义词在释义上进行区分十分困难,可以从其他角度进行区别,如词的意味角度,例如“翱翔”比“飞翔”更具气势。
金春梅:《古汉语辞书对语素义的处理——以“朱、丹、紫、赤”为例》
金春梅老师以“朱、丹、紫、赤”为例,说明联系它们在词汇系统中的位置可以更准确理解词义,这对古汉语词典的释义有帮助。古汉语词典的字头义有两种,一种是单音节词的词义,一种是语素义。通过对成批的词语进行分析,可以更好确认语素义。金老师的报告引发了众多讨论,有学者问:“紫”是否为语素?有学者认为古汉语的很多语素义只能在某些特定成语或者词语中才能体现出来。
(右一:马燕华老师 右二:王浩老师)
下半场的讨论由马燕华和王浩两位老师主持,四位报告人分别为西北师范大学的洪帅老师、信阳师范学院文学院的张言军老师、上海体育局的李璿老师、西南大学文学院的焦子恒老师。
洪帅:《转喻式“购买”义动词的分类描写与词典收词》
洪帅老师把转喻式购买义动词分为五类,即对可分割类商品、液体商品、颗粒商品、中草药和幼小家畜等五类商品的购买,该类动词都是用交易过程中卖者分割、称量或抓取商品的动作进行转喻。他讨论了这些动词的共时方言分布和相关词典收词问题,分析了转喻式“购买”义动词的特点,建议大中型辞书对应用范围广和容易引起歧义的该类动词增设词条或义项。谭景春老师指出方言义在各类方言字典中是收录的,但不一定适合收入《现代汉语词典》这样的辞书中。
张言军:《时间词“明日”词义的历时变化及其动因》
张言军老师从历时层面(从先秦两汉到明清时期)对时间词“明日”的用法在使用频率上进行了梳理和归纳,提出“明日”一词除《汉语大词典》已经收录的两个义项外还有第三个义项,即“第二天”。他指出,宋元之前“明日”表达“第二天”的用法在使用频率上要远高于前两者,但在宋元时期这一用法开始走向衰落,并逐渐退出了历时的舞台,其原因可以归为汉语文本叙述视角的转变、语言表达精细化的追求以及其他表达“第二天”概念词语的快速发展。张老师的研究引起会场各学者的热烈讨论,谭景春老师提出 “明日”一词释义的不同主要在于时间参考点不同。
李璿:《论中文汉字释义中的四个陷阱》
上海体育局的李璿老师以“干、水、仁、术”四字为例,考其字源本义,提出在汉字的释义中要提防迷信古人、习而不察、望文生义、断章释义四个陷阱。他认为造成字典释义杂乱、无逻辑联系的主要原因就在于对所释之字的本义不明,线索不清,提出辞书编写要注重释义的基本功。
焦子恒、艾红娟:《词义在词典中的表现形式研究》
西南大学文学院的焦子恒老师探讨了词的语法意义和词汇意义在汉英中型语文辞书中的表现形式。她指出与英语中型语文词典相比,汉语中型语文词典在语法标记方面过于粗糙,在义项收录方面,习语义的收录也较少。为了编纂出真正适用于二语习得者的外向型学习词典,汉语词典编纂者应在语法搭配的信息标注和搭配义、习语义的收录方面进一步下功夫。马燕华老师提出,为外国人编纂词典应从词义中选出最常用的,常用中显著度最高级的典型词义,根据她的调查研究,句法搭配与语法信息给外国人编纂词典不太有用,最好是找出典型句子实践练习。谭景春老师表示赞同,提出词典编纂者应考虑对外汉语词典对外国人不适用的问题。
晁继周老师点评
谭景春老师、晁继周老师作为与会嘉宾做了总结。他们指出本组论文扎实而又富有新义,多建立在扎实调查的基础上,同时注意吸收当代语义学成果,如原型理论、隐喻理论和概念语义学的成果,最后又能落实到辞书编纂上,既有理论价值,又有实践意义。希望辞书界的各位同仁再接再厉,再创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