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纳西族的东巴经,形貌和文字制度都比较原始。多数经书没有逐词记录语言,且文字不成线性排列。用经书原文、国际音标记音、汉译、注释四对照的方式译注东巴经典,有其不足的一面。为了使东巴经译注更好地为科学研究和文化建设服务,应该更多地采用逐字解释的“字释”方式。
[关键词] 东巴经;“字释”;价值和意义
我国居住在以云南丽江为中心的川滇藏交界地区的纳西族,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民族。纳西族创制的东巴文[1],是一种形貌和制度都非常古老的文字。用东巴文书写的经书约1000种,国内外收藏超过26000册[2]。东巴经是纳西族古代文化的百科全书,其内容涉及纳西族古代社会的语言、文字、历史、地理、宗教、哲学、民族、民俗、文学、艺术、天文、历法、农业、畜牧、医药等领域,是中华民族和全入类历史文化的瑰宝,2003年8月,纳西东巴古籍文献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记忆遗产名录[3]。现在东巴文化研究已成为一门国际性的显学,国内外学者对解读东巴经有强烈的需求,但目前东巴经的注译刊布还不能尽如人意,本文拟就此谈谈自己的粗浅看法,以就正于方家。
一、东巴经的字词关系和经书解读的困难
东巴文的原始性,不仅体现在字符象形宛如图画,更体现在文字制度带有一些原始的特点。与用其他文字书写的文献相比,东巴经书的字词关系至少有以下两点明显的差异。1、大多没有逐词记录语言东巴经的字词关系有字词对应、有词无字、有字无词三种情况。字词一一对应的经书都属于晚期的经书,而且数量很少,大多数经书都没有逐词记录语言。图一是《么些族的洪水故事》的第1小节[4],简释如下:
(图一)
段首符号,不读音。
la33虎。此读作ʔɛ33la33mʌ33ʂʌr55ȵi33古时候。
mɯ33天。
lɯ55牛虱,借作lɯ33地。
ku33蒜,借作tʂu55ku33混沌的第二音节。
dʐɯ11时间。
全句标音:ʔɛ33la33mʌ33ʂʌr55ȵi33,
古时候
mɯ33lɯ33tʂu55ku33dʐɯ11。
天 地 混沌 时
汉译:古时候,天地混沌不分的时候。
全句10个音节,只写出了5个音节的字。
2、文字大多未成线性排列图二是《么些族的洪水故事》的第5小节[5],简释如下:
(图二)
mɯ33天。
dy11地。
mʌ33不、没有。或曰字象日落之形,引申为没有。
,字本作thu21
桶,假借作thu33出现。此处将
倒置作
,读作mʌ33thu33不出现,和上面否定副词
mʌ33连用,仍读作mʌ33thu33不出现。
全句标音:
mɯ33nɛ11dy11la33mʌ33thu33nɯ33。
天 和 地 都 没 出 呢
汉译:天和地都没出现呢。
这句经文中,语词“天mɯ33”和“地dy11”相连,但其文字是按事理排列,
天在上,
地在下,其他字(包括假借字)均置于天地之间,文字没有按语序成线性排列。东巴经的传承本是口耳相传,东巴从小跟着师傅学习,将经文熟记在心,到时背诵出来即可,所以没有必要将经文全部写出,只要写出一些关键词语,提示主要情节就行了。同时东巴经都是民间文学,伸缩变化比较自由,不逐词完全记录,也给东巴留下了个人发挥的余地。按事理将文字作图画式的平面排列,显然是受原始图画的影响。如图三是《崇般图》(亦即《么些族的洪水故事》)中的一节[6],大意是有一天早上,一只斑鸠飞来,停在园子的栅栏上,崇则丽恩(纳西族的始祖)弯弓搭箭,想射又犹豫,正在织布的天女用梭子触动崇则丽恩的手拐肘,箭就飞了出去。这段文字斑鸠必须写在栅栏之上,弓箭要拿在崇则丽恩手上,同时要对准斑鸠,天女的梭子要接近崇则丽恩的手拐肘,字与字的几何关系,按事理排列,不能有其他选择。
(图三)
作图画式排列便于东巴“看图说话”,不逐词记录给东巴留下了发挥的空间,但给外人释读东巴经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因为你不知道文字排列的顺序,更不知道字与字之间留下了多少空白,暗藏着多少玄机。即使一词一字对应的经书,因为假借字多达百分之六七十甚至更高,即使你认识每一个单字,也很难搞清它在文中的意义和相互的关系。假设一个字有3个假借义(实际上远不止此数),两字相连就可能有9种选择,三字相连就可能有27种选择。所以外人释读东巴经,非要有东巴帮助读经解释不可。
图四从上到下依次是丽江宝山、丽江坝、鲁甸三个地区的经书,文字渐密,所记录的语词渐多。反之,文字记录的词语越少,解读就越困难。
(图四)
二、“四对照”本的优点和不足
有鉴于东巴经释读的困难,李霖灿先生等在《么些经典译注六种》[7]中首先创造了东巴经原文、国际音标记音、汉译、注释四对照的译注方式。图五是《么些经典译注九种·么些族的洪水故事》的首页。
(图五)李霖灿先生在《么些经典译注六种序》中说:“我在这几册经典的翻译格式上试用了一种新的处理办法:原则上是形、声、义、注四部分都能兼顾,而且是要一页之上面面俱到,使读者没有前后翻阅对照之劳。”[8]《六种》各经李先生都有序言,所署时间在民国三十五年二月至六月,而和才东巴在5种经书的末尾用东巴文所署的抄书日期是民国三十四年和三十五年,因此我们可以肯定,“四对照”格式的形成是在1946年。除此而外,李先生还将经文中的东巴文一一拆开,分别写在有关词语的音标之上,为读者确定每个东巴字的音义,带来了极大的方便。
“四对照”格式后来为学界效法,成为东巴经译注的范式。1962年至1965年,在丽江县委书记徐振康的倡导下,丽江县文化馆延聘和芳等老东巴和周汝诚等学者,整理石印东巴经22种,即采用“四对照”的格式(有的书无注释)。图六为丽江县文化馆1963年9月石印本东巴经《崇搬图》第2页。
(图六) 1999年至2000年,云南省社科院东巴文化研究所《纳西东巴古籍译注全集》出版[9],全书100卷,收经书897种,仍采用“四对照”格式,技术方面有很大的进步,东巴经原文由摹写改为扫描,显得更加真实,音标和汉字由手写改为排印,更加清晰整齐。图七为《全集》第1卷《祭天·献饭·点洒灵药》选页。
(图七) 应该说,在“四对照”的框架内,为帮助读者读懂经文,作者已尽了最大的努力,但仍有一些不足之处。李霖灿先生《么些经典译注六种序》说:“在这里微觉欠缺的一点是‘字源’有时没法交代,因为么些经文用字,通假时多,只能于音值下注‘义’,字源就不能不从阙。好在我们编有《么些象形文字字典》,那上面对每一个象形文字的字源,都有很详细的记载,读者可以对照检阅。”确实,“四对照”本因为体例的限制,不可能对字源有详细的说明,也不可能指出在此处是字的本音还是变音,是词的本义、引申义还是假借义,很难将东巴经的字词分析落到实处。《九种》以外的“四对照”本,就更难弄清楚经文中的某个字究竟对应于哪个词、哪个音、哪个义了。不明字词关系,不明假借,会给阅读带来很大的困难。时时翻检字典也不太现实,而且许多内容如虚词、俗语之类,字典中根本就没有,况且现在也没有纳西语词典可用。如果说,研究历史、文学、文化,借助汉语译文“囫囵吞枣”地阅读东巴经还勉强可行的话,研究语言、文字,特别是进行穷尽性的、计量的研究,因必须落实到每一个字词,仅凭“四对照”本就不行了。质言之,“四对照”本对于一般的研究者和读者,实际上还是难以使用的,应有更详尽、更完善的译注形式,才能满足读者的需要。
三、“字释”的价值和意义
所谓“字释”,指对经文逐字进行解释。这一术语最早见于方国瑜、和志武先生《纳西象形文字谱》第四部分《纳西文字应用举例》。《举例》为和志武先生所作,所举各例都分经文原文、“字释”、“句读和音译”三部分。“句读和音译”包括全段标音、逐词对译、汉译,加上原文,与“四对照”本相当,只是没有注释。“字释”为“四对照”本所无。“字释”解释每个字的音义,有的还有字形、字义的分析。如果是假借字,还要解释其假借义和读音。如果有一字读多次、有字无词、借形字等情况,还要作出适当解释。“字释”每字单列一行,眉目清楚,伸缩自如。图八是《纳西象形文字谱·纳西文字应用举例》选页。
(图八)
应该指出的是,最早用逐字解释的方式译注东巴经的是傅懋勣先生的《丽江么些象形文‘古事记’研究》[10]。该书译注分“经文”、“音译”、“意译”、“解说”四部分,“解说”是对文字的逐字解释,只是各字解说连写,眉目不很清楚。傅先生后来在日本出版的《纳西族图画文字〈白蝙蝠取经记研究〉》沿袭了这种方式[11],改进的地方是,卷首有经书各页的原件,分节经文用影印件,解说每字分行,而且更加详细。图九是《丽江么些象形文‘古事记’研究》选页。
(图九)《纳西象形文字谱·纳西文字应用举例》眉目清楚,便于使用,遗憾的是只是片断。用“字释”方式译注全经的,只有傅懋勣先生的《丽江么些象形文‘古事记’研究》和《纳西族图画文字〈白蝙蝠取经记研究〉》。傅先生两种译注的形式,对东巴经文字形音义的解释,对经义的解释和翻译,都达到了同时代最高的水平,有很重要的学术价值。
为了推进东巴文化研究的深入和发展,在《纳西东巴古籍译注全集》出版以后,东巴文取材的方式,应该从以字典为主转向以东巴文原典为主[12]。而使用原典的最大困难,就是东巴经的释读。为了减少初学者和一般研究者的困难,将东巴经变为便于使用的材料,也为了减少重复劳动,有必要选择一些重要的、有代表性的经典,按“字释”的方式进行译注,作为普及和研究入门的读本。我们主张编写“字释”,除了便于普及,帮助初学者和一般研究者释读外,还有另外一层经济上的考虑。《纳西东巴古籍译注全集》100册,收录东巴经897种,可以说一书在手,东巴文研究的材料就基本齐备了。但是,此书售价5万元,很多大图书馆都没有购置,更不用说一般的学者和爱好者了。其实东巴经各经间有很多重复的内容,估计50—100种有代表性的经书就可以初步满足研究的需要。东巴经篇幅长短不一,少则数页,多则数十页,上百页的极其少见,长少短多,平均当为40页左右。笔者曾作过《延寿经》字释的尝试,其最后一页的字释(包括图、音、译文)约3000字[13],《延寿经》连封面34页,则全经字释约10万字,出版书价约15元。以100种计算,售价当在2000元左右,应在研究者的承受能力以内。一种经典的字释就是一种经过详细解释翻译的、便于阅读、可作穷尽性研究的语料,几十种字释加起来,可以成为大众走向东巴文研究殿堂的桥梁,这项工作应该是极有意义的。基于以上考虑,我们从2004年开始,带领和指导中国少数民族专业的研究生进行东巴经字释和研究的工作,至2008年,已有5篇硕士论文问世,它们是:《纳西东巴经〈黑白战争〉字释及研究》(张毅,2007年)《纳西东巴经〈大祭风·超度男女殉情者·制作木身〉字释及研究》(刘汭雪,2007年)《纳西东巴经〈给死者换寿岁〉字释及研究》(孔明玉,2007年)《纳西东巴经〈超度什罗仪式·刀子的出处来历〉字释及研究》(莫俊,2008年)《纳西东巴经〈除秽·恩恒尼汝、高勒高趣的故事〉字释及研究》(陈霞,2008年)我们坚信,坚持数年,一定会有更多的“字释”成果问世,也一定会有更多的同行朋友加入其中,大家在经典的诠释和研究两方面共同努力,东巴文研究一定会出现新的面貌,取得更大的成就。
参考文献
[1] “东巴”to33ba21是纳西族原始宗教祭师的他称,“东巴教、东巴经、东巴文”因此而得名。
[2]《纳西东巴古籍译注全集》收经书897种,加《全集》未收入的,估计接近1000种。国内外收藏数据张公瑾主编《民族古文献概览》165页,民族出版社,1997年。
[3]前此,1997年12月丽江古城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2003 年7月包含丽江在内的川滇藏三江并流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丽江成为我国唯一的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世界自然遗产名录、世界记忆遗产名录的“三遗产”地区。
[4]李霖灿等《么些经典译注九种》26页,台湾中华丛书编审委员会,1978年。标音依据该书。
[5] 李霖灿等《么些经典译注九种》26页,台湾中华丛书编审委员会,1978年。
[6]方国瑜、和志武《纳西象形文字谱》504页,云南人民出版社,1982年。
[7]李霖灿等《么些经典译注六种》 ,台湾中华丛书编审委员会,1957年。1978年增补3种改为《么些经典译注九种》。
[8]李霖灿等《么些经典译注九种》19页,李先生序写于“三十五年八月十一日 李庄”,即1946年在四川南溪。
[9]东巴文化研究所《纳西东巴古籍译注全集》,云南民族出版社,1999-2000年。
[10]傅懋勣《丽江么些象形文‘古事记’研究》,武昌华中大学,1948年。
[11]傅懋勣《纳西族图画文字〈白蝙蝠取经记研究〉》上下册,日本东京外国语大学亚非语言研究所,1981、1984年。
[12]参见拙文《东巴文研究材料问题建言三则》,《21世纪的中国语言学(二)》,商务印书馆,2006年。
[13]参见拙文《纳西东巴经〈延寿经〉释文示例》,载《纳西东巴文研究丛稿》,巴蜀书社,2003年。
本文为中国经典文献诠释艺术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2008年11月·北京大学)
作者介绍:
喻遂生,1948年生,重庆市巴南区人,西南大学汉语言文献研究所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甲金语言文字和纳西东巴文,兼及汉语音韵、方言和古籍整理。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纳西东巴文献字释合集》(2011年立项),系列论文《纳西东巴文形声字研究》2001年获王力语言学奖二等奖,专著《俄亚、白地东巴文化调查研究》(合作,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年)2015年入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曾任西南大学文献所副所长、所长,已退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