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出土文献文库 > 其他 > 正文
【首】蕭旭 | “伎倆”再探源
时间:2019年10月17日 20:11   作者:本站编辑   编辑:本站编辑   审核: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

蕭旭 _ “伎倆”再探源.pdf

中古語詞“伎倆”,又寫作“伎兩”、“伎量”、“技兩”、“技倆”、“技掚”、“技量”。張小豔考其語源,她的主要觀點是:

“伎倆”本當作“技量”或“伎量”,是一個偏正複詞,指技能、本領,形容人在技藝方面有一定的“量”,其構詞表意與“智量”、“器量”、“局量”、“識量”、“氣量”、“意量”等相同。“技”為本字,“伎”為借字。《說文》:“技,巧也。”其字作“伎”在唐五代時期已極通行。

疑“兩/倆”當為“量”的音借字,“伎兩”或“伎倆”皆當作“伎量”,亦即“技量”。詞義上,“量”可指容量、限度。“技量”、“伎量”本當讀jìliànɡ,因借“兩”作“量”後,人們按借字的讀音念,遂改讀為jìliǎnɡ[1]。

張君說“技”為本字,這是正確的。《說文》:“巧,技也。”二字互相為訓。張說“技”借為“伎”在唐五代時期已極通行,其實在秦漢文獻中,已多借“伎”為“技”(例證極多,無煩舉證),不是唐五代才產生。張君其他說法,余則有疑焉。

我的看法是:S.2071《切韻箋注》:“倆,良獎反,伎倆。”《集韻》:“倆,里養切,伎倆,巧也。”[2]“量”仍當讀liǎnɡ(里養切)。“兩(倆)”與“量”皆“良”借字(無煩舉證)。“良”、“能”一聲之轉。“伎倆”是“技(伎)能”轉語,並列複合詞。

《說文》:“良,善也。”《論衡·別通》:“醫能治一病謂之巧,能治百病謂之良。”良亦巧善也。《呂氏春秋·簡選》:“晉文公造五兩之士五乘,銳卒千人,先以接敵。”高誘注:“兩,技也,五技之人。”兩讀為良,善也,能也。“五兩”謂五種技能也。范耕研謂“兩”即今“技倆”[3]。馮振亦謂“兩”即今“伎倆”,“伎”與“技”通,謂多能多藝也[4]。譚戒甫謂“伎能”音轉為“伎兩(倆)”,引《集韻》“伎倆,巧也”[5]。金其源亦引《集韻》,謂“五兩即五技,亦即五兵”[6]。孟蓬生曰:“《左傳·昭公十八年》:‘吾身泯焉,弗良及也。’孔穎達疏引服虔云:‘弗良及者,量力而動不敢越限也,不能及也。良,能也。’《春秋繁露·精華》:‘功未良成而志已滿矣。’……‘良’訓‘能’,實即‘能’字之借。‘良’之於‘能’,猶‘竜’之於‘能’也。”[7]

“技能”見《管子·形勢解》、《國蓄》及《韓子·功名》、《淮南子·兵略篇》,“伎能”見《淮南子·道應篇》、《主術篇》、《繆稱篇》,《史記》“伎能”凡五見;《治要》卷40引《韓子》“技能”作“伎能”,《御覽》卷360引《淮南子·繆稱》“伎能”作“技能”。“技(伎)能”在中古漢語聲轉作“伎倆”耳。

[1] 張小豔《“伎倆”探源》,《歷史語言學研究》第12輯,商務印書館2018年版,第65—71頁;又發佈於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站,2019年10月11日。

[2] 其釋文,潭州宋刻本、南宋初明州刻本、金州軍刻本、明州述古堂影宋鈔本作“伎倆,功也”,曹氏楝亭本、錢恂藏揚州使院本、顧廣圻補刻本作“伐倆,功也”。“伐”是“伎”形誤,“功”是“巧”形誤。

[3] 范耕研《呂氏春秋補注》、《補遺》、《附錄》,《江蘇省立國學圖書館第六年刊》,1933年版,第59頁。

[4] 馮振《呂氏春秋高注訂補(續)》,《學術世界》第1卷第8期,1935年版,第34頁。

[5] 譚戒甫《校呂遺誼》國立武漢大學《文哲季刊》第3卷第1期,1933年版,第196頁。

[6] 金其源《讀書管見·呂氏春秋》,(上海)商務印書館1957年初版,第367頁。范、譚、金三說,陳奇猷《呂氏春秋新校釋》有徵引,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451—452頁。王利器《呂氏春秋注疏》亦有徵引,巴蜀書社2002年版,第812—813頁。但陳、王二氏漏引馮振說。

[7] 孟蓬生《“竜”字音釋》,收入《歷史語言學研究》第7輯,商務印書館2014年版,第211頁。

作者简介:

蕭旭(1965--),江蘇靖江市人。南京師範大學客座研究員,常州大學兼職教授。中國訓詁學會會員, 中國敦煌吐魯番學會會員,江蘇省語言學會理事。

無學歷,無職稱,無師承。主要從事古文獻學與訓詁學研究。曾任《嘉定王鳴盛全集》編委(中華書局2010年版)、《史記(修訂本)》終審專家(中華書局2013年版)、《吳越春秋輯校彙考》外審專家(中華書局2019年版)。出版學術專著《群書校補》等8種,都600萬字。在海內外學術期刊發表學術論文120篇,都200萬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