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蓬生丨“反𢇍(绝)为㡭(继)”成因试探 孟蓬生
时间:2022年08月23日 19:59
作者:本站编辑
编辑:本站编辑
审核: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
摘要:“反𢇍(绝)为㡭(继)”是见于《说文解字》的一个著名论断。文章采用出土文献资料和传世文献资料相结合的方法对“反𢇍(绝)为㡭(继)”现象的成因进行了考察,得出如下结论:(一)“反𢇍(绝)为㡭(继)”不符合古文字构形正反无别的通例,不符合先秦文字的用字习惯。(二)“𢇍”“㡭”正反无别,而“绝”“缵”古音相通,“反𢇍(绝)为㡭(缵)”符合先秦文字的古音和用字习惯。(三)所谓“反𢇍(绝)为㡭(继)”是把“反𢇍(绝)为㡭(缵)”之“㡭(缵)”同义换读为“㡭(继)”造成的结果,换读大约发生在秦汉之际。(四)经过汉代人转抄的先秦文本存在“㡭(缵)”“㡭(继)”相乱的情况,应当根据相关资料予以校正。
关键词:《说文解字》;反𢇍为㡭;缵;同义换读;文字讹误
作者简介:
孟蓬生,教授、博士生导师,西南大学汉语言文献研究所所长,《出土文献综合研究集刊》主编。国家标准《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报批)主要起草人之一、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汉字谐声大系”首席专家。重庆市语言学会会长、中国语言学会常务理事、中国训诂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社会科学院辞书编纂中心学术咨询委员会委员。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研究员,《字源》编委、《现代汉语词典(第七版)》审定委员、《辞源(第三版)》卯集分主编、《上古汉语研究》(集刊)主编。从事汉语言文字学研究,主要研究成果有《上古汉语同源词语音关系研究》等专著和学术论文数十篇。
详情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