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 正文
學行堂名家講座丨傳世文獻与出土文獻系列講座預告
发布时间: 2022-09-30 22:01   作者:本站编辑   来源: 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0

西南大學漢語言文獻研究所本學期將邀請多位學界知名專家爲本所碩博士生做講座(詳情見下)。具體時間、地點將另行通知,敬請大家關注。

傳世文獻系列講座

第一講

論《段注》「詞」的「意」与「義」及其語義學意义

主講人馮勝利

摘要段玉裁的《説文解字注》的歷史貢獻不僅在於本義與引申義之發明(章太炎語),其背後還隱藏著段氏「詞義系統」中「意」與「義」兩個重要的範疇,有待從理論上加以歸納與闡釋。本講座首先從段氏繼承古代「意」訓及發明許慎「字意」之基礎切入,以《段注》相關注釋材料爲基礎,闡釋段氏「詞意」與「詞義」之不同性質與類别及其語義理論上之重要概念。最後討論《段注》語義研究的當代意義與價值。

主講人簡介:

图片

馮勝利,北京語言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語言科學院章黃學術理論研究所所長。曾任香港中文大學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導師,漢語韻律句法學方面權威學者。兼任國際中國語言學會常務理事、北美漢語教師協會常務理事,以及近十種國內外語言學及語言教學雜誌編委和國內外語言學雜誌與出版社的審稿人。曾爲美國堪薩斯大學東亞系終身教授,哈佛大學東亞語言文明系教授、中文部主任,哈佛北京書院主任。曾任國際中國語言學會理事,《中國語言學論叢》副主編,美國國家自然基金會專案申請評審人。現爲近十種國內外語言學及語言教學雜誌編委,以及國內外語言學雜誌和出版社審稿人。

第二講

題目:古籍印刷用字的整理與規範

主講人:王立軍

摘要:漢字的表意性質,給漢字帶來了字數眾多、形體複雜的特點,也使得漢字規範工作成爲漢字健康發展的必然需求。漢字發展的過程,也是不斷整理規範的過程。即使在當代,無論是用於現代漢語文本的簡體字,還是用於古籍出版及其他特殊場合的繁體字,都仍然需要進行整理和規範。國務院2013年頒佈的《通用規範漢字表》和國家標準委頒佈的《古籍印刷通用字規範字形表》代表著國家當前漢字規範的最新標準,其中後者填補了我國古籍印刷用字規範標準的空白。古籍印刷用字規範在認同原則和主形選取原則方面,都與現代漢字規範有著顯著差異。

主講人簡介:

图片

王立軍,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現任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院長、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重點實驗室(培育)漢字漢語研究與社會應用實驗室主任、教育部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民俗典籍文字研究中心主任、國家語委科研機構中國文字整理與規範研究中心主任,《民俗典籍文字研究》主編。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萬人計劃”教學名師。兼任國家語委語言文字標準審定委員會委員、中國訓詁學會學術委員會副主任、中國語言學會常務理事、中國文字學會理事。主要從事漢字學、訓詁學和詞彙語義學的教學與研究。

第三講

題目:如何確定文獻用字的後世更改

主講人:李運富

摘要:傳世文獻的版本很少有與內容同時形成的,大多屬於文字晚於內容的後時文獻。後時文獻常有改變同時文獻用字的"當代化"現象,考證這種後時文獻當代化的改字,單靠版本異文的校勘有時不一定奏效,因爲異文本身也可能是改字形成的。除異文校勘外,出土文獻用字現象的考察是最有效的辦法,還可以通過考證相關字元的產生和使用時代以確定"改字",或者通過考證相關義項的產生和使用時代以確定"改字"。有些改字不是語言文字本身的問題,而是其他文化因素造成的,那還得從文化背景上進行考證和解釋。

主講人簡介:

图片

李運富,現任國家語委漢字文明傳承傳播與教育研究中心主任、鄭州大學首席教授、文學院院長、《漢字漢語研究》主編。兼任國家社科基金評委,教育部高校中文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主要研究方向爲漢字學、訓詁學,詞彙語義學等。出版學術著作20多部,在《中國社會科學》《中國語文》等期刊上發表論文190多篇。先後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重大專案2項、重點專案1項、教育部重大專案1項及國家古文字工程A類專案2項等。

出土文獻系列講座

第一講

題目:秦始皇以小篆統一文字説

主講人:胡平生

摘要:秦始皇是用什麼字體統一全國文字的,過去似乎不是問題,那就是秦始皇是用小篆統一了全國文字。但1973年11期《文物》月刊一篇文章,一石激起千層浪。北文的作者是朱德熙、裘錫圭,這篇名爲《秦始皇書同文字的歷史作用》的文章指出:“隸書是由秦國的草篆發展而來的。這種新興的字體簡單實用,很快取代了小篆的地位,成爲通行全國的主要字體,所以我們與其説秦始皇用小篆統一了文字,還不如説他用隸書統一了文字”。這個意見,受到文字學界的高度重視,並得到許多學者的贊同。

筆者長期關注秦文字發展進程,現在發現的秦簡中的文字材料,被認爲是用古隸或秦隸書寫的簡牘,如岳麓秦簡、北大秦簡、里耶秦簡以及鄭家湖秦牘等,過去被一些人認爲是隸書,或稱爲“秦隸”、“古隸”、“草隸”等等,其實應該都是篆書,是書寫潦草的篆書,它們就是秦始皇用於統一全國文字的小篆的通用寫法。我們認爲,秦始皇還是用小篆統一全國文字的。這種小篆也是後世隸書的基礎和淵藪。

主講人簡介:

图片

胡平生,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研究員,原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出土文獻與文物考古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大學中文系古典文獻專業本科、研究生,師從裘錫圭先生攻讀古文字。國家有突出貢獻的專家,長期從事出土簡牘與傳世文獻的整理與研究,先後主持阜陽雙古堆漢簡、長沙走馬樓三國吳簡等多種簡牘的整理,編撰發表學術專著與論文(含集體項目與合作)百餘部(篇)。

第二講

題目:《秦律十八種·司空》中的“方”與“板”

主講人:陳偉

摘要:雲夢睡虎地秦簡《秦律十八種·司空》簡131-132記云:“令縣及都官取柳及木楘(柔)可用書者,方之以書;毋(無)方者乃用版。”其中“方”和“版”現有解釋,缺乏足夠的説服力。我們通過對故訓資料和考古實物的梳理、比勘,嘗試指出律文中的“方”是指戰國晚期秦國至秦代通行的尖角形書署或其所用材料,“版”則是指使用較少的長方形書署或其所用材料。至遲從西漢中期偏晚時開始,長方形書署成爲流行形式,這可能引起作爲書寫載體的“方”的概念向“版”靠攏,從而形成方、版互訓的局面。

主講人簡介:

图片

陳偉,武漢大學人文社會科學資深教授、簡帛研究中心主任、“古文字與中華文明傳承發展工程”專家委員會委員。主要從事戰國秦漢簡牘整理與研究,先後主持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重大課題攻關專案“楚簡綜合整理與研究”(2003-2008年)、“秦簡牘的綜合整理與研究”(2008-2016年)與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專案“雲夢睡虎地77號西漢墓出土簡牘整理與研究”(2016年立項),發表論文一百餘篇,出版《包山楚簡初探》《郭店竹書别釋》《秦簡牘校讀及所見制度考察》等著作,主編《楚地出土戰國簡冊合集》《秦簡牘合集》等簡牘專刊,曾獲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人文社會科學)一、二等獎等重要獎勵。

第三講

題目:漢簡《蒼颉篇》研究

主講人:朱鳳瀚

摘要:秦代時秦丞相李斯所作《蒼頡篇》、車府令趙高所作《爰歴篇》、太史令胡母敬所作《博學篇》,字體皆秦篆,應是秦王朝爲統一文字所用的小學識字教材。漢初此三篇被合一,用隸書書寫,統稱爲《蒼頡篇》,但經改編而有體例、面貌不同的文本。漢代此書在北宋後即不存。自二十世紀初以來,甘肅、新疆的漢代遺址中曾出土有多種《蒼頡篇》殘簡,1977年安徽阜陽雙古堆西漢汝陰侯墓出土保存文字較多的《蒼頡篇》簡,2009年入藏北大的漢簡《蒼頡篇》存字達1300多。本講座將概述出土的各種《蒼頡篇》簡本的年代、文本特徵,並主要據北大簡本綜合其他簡本論述《蒼頡篇》的篇章結構、句式、句子排列形式、字體特點、假借字的使用、與先秦典籍的關係以及由北大簡本所見秦代原本《蒼頡篇》的面貌。講座還將在上述討論基礎上對兩漢時期《蒼頡篇》的實際使用情況、漢代的小學教育及特點、當時社會上層亦重視《蒼頡篇》的原因等問題作進一步探討。

主講人簡介:

图片

朱鳳瀚,北京大學歷史系與中國古代史研究中心教授,博雅講席教授。原中國歷史博物館館長,中國國家博物館常務副館長,國家文物鑒定委員會委員,《考古》、《考古學報》顧問,北京大學中國考古學研究中心學術委員會委員。主要研究中國古代史先秦史、古文字與出土文獻、青銅器。著有《商周家族形態研究》《中國青銅器綜論》《北京大學藏西漢竹書》第一卷《蒼頡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