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 正文
讲座综述|周晓文教授讲座顺利举办
发布时间: 2023-12-18 09:56   作者:本站编辑   来源: 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4

周晓文教授讲座顺利举办

12月11日晚,汉语言文献研究所主办的“学行堂名家讲座”在336会议室顺利举办。本次讲座邀请到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古代汉语研究所周晓文教授,题目为“人文数字化与人才培养”。汉语言文献研究所所长孟蓬生教授主持讲座,文献所及文学院部分师生到场聆听。

周晓文教授从中文信息处理、人文数字化、数字人文、人文数字研究、新文科与人才培养、数字汉字学之实践六个方面层层推进,向大家展示了数字化与人文研究之间的深层关联。

周教授简要介绍了中文编码字符集的发展历程,说明了汉字编码是一切汉字信息处理以及数字化的基础。同时,她指出目前中文信息处理在汉字编码上与专业学者融合度不够的问题,需要更多专业人员的投入,以便开发出满足社会不同层次、不同类型需求的通用型与专业型应用软件。

接着,周教授特别提醒大家应该注意区分“人文数字化”和“数字人文”两个不同的概念。人文数字化特别强调其中数字化加工和迁移过程,目前成果颇丰,如“中华古籍资源库”。在“技术发展”与“人文需求”双向驱动下,形成了一个新兴的领域—数字人文。数字人文所取得的成果也被人文科学研究者广泛运用,如“古音小镜”“瀚堂典藏”等。周教授指出目前多数数字人文研究中心核心点都在计算机上,而要真正打破学科壁垒,“数字人文”的发展有三条路线:一是技术路线,即研发人文研究工具、手段、方法,如超文本链接、知识图谱、GIS等;二是融合路线,即跨学科协同合作,综合研究;三是增值路线,即学科转型或拓展,产生新的知识体系和方法,在数字化基础上,创新研究手段,回答或解决传统人文学科的问题。周教授特别指出数字人文的出路在于走增值路线,更换主战场,从以计算机、信息处理为主场换到以语言学、文字学、历史学等人文学科为主场。

近代的“分科立学”推动了科学研究的深入,提高了科学研究的效率,但分科过细,造成学科壁垒森严,研究路径狭窄,研究手段与方法落后,严重制约了现代科学研究。而新文科在于学科交叉和学科融合,即新技术融入到哲学、文学、语言学等课程中,为学生提供综合性的跨学科学习。在方法论上,传统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应转向运用现代科技、信息技术和人工智能,特别是要运用算法,使文科的定性与定量方法相统一,彰显新文科的科学性。周教授建议在人才培养中适当增加编程、逻辑、和数据的学习与训练。同时她也强调新文科既要交叉融合,也要坚守自己的阵地,不能在学科融合中失去自我。

最后,周教授向大家分享了目前数据汉字学的实践,介绍了字料库的建设。周教授指出字书数字化基础上的汉字学研究有字形整理、断代研究、字音研究、字义研究、字际关系研究、规范研究、校勘研究等方面。她建议大家不管是从事哪方面的研究,都要有数据意识,都要逐步建构并不断完善自己的专用数据库,通过类聚与系联,根据目标来做数据,让数据为研究服务,达到可持续长期发展。

互动交流环节,文献所同学就讲座内容向周教授提问,周教授予以一一解答。

孟蓬生教授对讲座进行了总结。他十分赞同周晓文教授关于数字人文的观点,文科学生应该以计算机技术做为研究手段,来处理人文学科的研究对象,取得更多人文学科创新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