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出土文献文库 > 简帛研究 > 正文
【首】讀書班 | 安大簡《詩經》讀書班討論紀要(2019.11.12)
时间:2019年11月18日 18:50   作者:本站编辑   编辑:本站编辑   审核: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

讀書班 _ 安大簡《詩經》讀書班討論紀要 (2019.11.12).pdf

11月12日主要研讀了《有杕之杜》一詩,內容涉及文字學、訓詁學、文獻學。其中文字學方面關於“徹”字字形分析的討論最為激烈。

一、文字學

這一方面主要討論了“徹”的字形。

董珊提出:“‘徹’之所从,陳劍已考釋為甲骨文以手去鬲的‘徹’之古文‘徹’。今見三晉古文系統的‘徹’聲字,从呂从㐁,此形来源複雜,疑有二源:一、从鬲,重新拆分;二、重新拆分的原因是拆出㐁形,以表示撤席之意。鼎銘中有‘

’字,可分析為从㐁屮聲,本義或是撤席。‘屮’字《説文》讀‘徹’。所以今从育之形的‘勶’,似可以看作糅合勶鬲與勶席二勶而來的。秦文字下部‘㐁’或‘鬲’又訛為‘肉’。這個字之所从,與‘曷’亳無二致,‘曷’是怎麼來的,還需考量。不知大家如何看這個字?”薛培武指出鄔可晶說“曷”的那篇文章也考證過這個“徹”字。(記錄者按:鄔可晶《戰國時代寫法特殊的“曷”的字形分析,並說“

”及其相關問題》,《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第七輯)

孟蓬生表示:“

,左上非‘屮’字,當是‘仐’(像針形或尖刺形),與箴尹之箴左上角所从的‘仐’,以及金文‘達’字或體右上角所从的‘仐’同。”王寧(記錄者按:棗莊廣播電視台)貼出“徹”字的字形

,並表示:“甲骨文、西周金文的嬗變關係很明顯,左旁都是从‘鬲’的,但是戰國楚簡文字的左旁判然不同,似乎二者無關。”王寧(記錄者按:棗莊廣播電視台)指出:“上博簡三‘徹’作

。楚簡文字的左旁應該是個和‘徹’讀音相同的字,也就是說,甲骨文、金文應該是會意字,但到了戰國楚簡文字中,就變成個形聲字了。”

二、訓詁學

這方面主要討論了“子”讀為“嗞”還是“哉”的問題。

孟蓬生首先指出《有杕之杜》中“皮(彼)君子=”後有重文符號,第二個“子”疑讀為“哉”,《神烏賦》“佐子”疑讀為“嗟哉”。蕭旭表示:“蔡偉即讀‘嗟嗞’,裘先生的附記引用。(記錄者按:裘錫圭《“佐子”應讀為“嗟子”》,《文物》,1998第3期。)孟蓬生說:“我讀‘嗟哉’,而非‘嗟嗞’,與蔡偉和裘先生不同。”

薛培武提到:“楚文字中作句首詞的‘子’,一直以來不得其解,如《容成氏》中‘子堯南面……’。《詩經》和出土文獻中的句首語氣詞‘逝’‘噬’,在楚文字中用字都是比較固定的。正因如此,之前‘折命不同’的‘折’,多認為疑讀為‘逝’。”呂珍玉表示:“‘子’敬稱非自己的老師,確實有些奇怪。昨日討論《綢繆》一詩,有‘子兮子兮’,王引之《經義述聞》以為即‘嗟嗞’,嘆詞,不知那個‘子’是否可作嘆詞‘嗞’(嗟)?”

三、文獻學

這一方面談到了“杕”的異文“狄”。

王寧(記錄者按:棗莊廣播電視台)指出《詩經異文匯考辯證》載《太平御覽》九百五十八引詩次章作“有狄之杜”,以“杕”“狄”形音相近致訛。又引段玉裁“杕”字下注:“顏黃門云:‘《詩》河北本皆爲夷狄之‘狄’,讀亦如字,此大誤也。’按近人有謂古無入聲、興於江左者,據黃門此條,則河北非無入聲也。”因此,王寧(記錄者按:棗莊廣播電視台)認為:“似乎是古人有讀“杕”為“狄”而書作“狄”,顏之推之時即有《詩》傳本如此。”

執筆:鄭 婧

審覈:王化平

終審:孟蓬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