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班 - 安大簡《詩經》讀書班討論紀要 (2019.10.19—10.20).pdf
10月19日的討論圍繞《駟驖》一詩展開,學者們主要討論了毛詩《駟驖》首句中“阜”字的來源、“
”與“園”的通假、“轡”字的諧聲分析及對“駟驖”的理解等問題。
一、文字學
《駟驖》的第一句毛詩本作“駟驖孔阜”,安大簡本作“四
孔
”,“
”整理者隸定為“屖”。張新俊推測“屖”和“阜”這組異文有一個中間環節,“保”和“屖”在楚文字中形體相近,“保”與“阜”則古音相近,毛詩作“阜”大概是借“保”為之。而對於整理者提出“李家浩先生認為簡文‘屖’當讀為‘夷’,訓大”的意見,薛培武認為不妥,並讚同張新俊的看法,指出“曾子倝鼎”中的“下保”有學者認為即“下屖”。顧國林指出此字从人,也表示張新俊的意見應更優。
二、音韻學
毛詩《駟驖》“遊於北園”,安大簡作“遊於北
”。陳緒平指出“猨”與“猿”的異體關係,也是“
”“園”相通的例證。
孟蓬生則闡發了“”(轡)字的諧聲關係,他同意安大簡整理者認為“轡”是从絲惠聲的意見,並舉出“畀”“𤱿”、“鼻”“嘒”、“孛”“彗”三組與“轡”“惠”平行的通假例證加以補充說明。
三、訓詁學
安大簡整理者認為該詩首句“四
孔屖”中的“
”為“牡”之異體,“四
”與下文的“四
”正相應,並舉陳奐《詩毛氏傳疏》所論為據,提出毛詩作“駟驖”或是誤寫。蔡英傑認為“驖”與“麗”“黃”等講的是馬的顏色,而“牡”講的是馬的性別,描述角度不同,不能強求劃一,故而毛詩作“駟驖”應不誤。
10月20日圍繞《駟驖》與《小戎》篇展開討論。內容涉及較全面,音韻學方面主要討論了《駟驖》中的“轡”與“宵元通轉”問題;文字學方面討論了《駟驖》中的“轡”與《小戎》中的“收”;訓詁學方面則討論了“辰”字“美善”義的來源;文獻學方面重點討論了《駟驖》中“奉之時辰”一句中重文符號帶來的問題。
一、音韻學
(一)關於《駟驖》:“六轡在手”的“轡”
孟蓬生指出,安大簡整理者認為“轡”從“叀(惠)”聲,疑可成立,並舉出四個方面的書證:
1. 轡(幫母脂部):惠(匣母質部)
2.畀(幫母質部):
(匣母物部)
3.鼻(並母質部):嘒(曉母質部)
4.孛(幫母物部):彗(匣母質部)
孟蓬生認為,以上四組可以構成平行互證關係。
劉洪濤提出,自己曾就以上的2—4例做過討論,並撰寫成文。孟蓬生在閱讀劉洪濤《〈說文〉“畀孛”釋義》(《古漢語研究》2018年第2期)後指出:“
(
)從畀聲,這一點我們的意見是一致的。但兄認為
(
)的匣母物部讀音出於字形訛混,這一點我們意見不一致的地方。鼻从畀應該問題不大,但《釋名·釋形體》:‘鼻,嘒也,出氣嘒嘒也。’嘒之聲符彗,《廣韻·霽韻》‘于歲切’,中古音為匣紐。未聲字上古音可以跟牙喉音相通。我在前面提到過,轉貼一下:《說文·水部》:‘沬,洗面也。从水,未聲。’《玉篇·面部》:‘靧,洗面也。’兩字為異體。《說文·女部》:‘楚人謂女弟曰媦。从女,胃聲。’《春秋公羊傳》曰:‘楚王之妻媦。’《玉篇·女部》:‘媦,楚人呼妹。’《說文·口部》:‘喟,大息也。从口,胃聲。嘳,或从貴。’然則寐之於從歸之寐,猶沬之於靧、猶妹之於媦也。還有安大簡《關雎》裡的‘教’和‘芼’也是牙唇音相通。所以我認為
(
)字从畀聲而有匣母的讀音是可以理解的。”劉洪濤回應道:“我的方法論是求其分,所以會有此結論,因此我們的這種分歧會一直存在下去。”
(二)“宵元通轉”說
孟蓬生表示,自己擬寫一篇題為《試釋安大簡〈詩經·小戎〉與“亂”字相當的字》,其內容提要如下:從漢代起就已經有學者注意到宵歌的音轉現象,而從章太炎起,音韻學界開始有“宵元通轉”的說法。安大簡《詩•秦風•小戎》“亂我心曲”之“亂”,從又,囂聲,為“宵元通轉”說又增加了一個寶貴的通轉實例,為我們瞭解戰國時期的漢語方言提供了不可多得的資料。
薛培武提出:“記得文獻中有一些宵部的同源詞,都與使心躁動之義相關,不知是否有關。”劉洪濤指出,有些陽部字也是如此,如“熙熙攘攘”,意思多是亂。
二、文字學
(一)關於《駟驖》:“六轡在手”的“轡”
王寧、王弘治、王森等對轡字所从的構形發表了自己的看法,對此孟蓬生指出:“對於文字的終極構意大家可以探討,但我更關注它跟傳世文獻的哪個字或詞對應。”譚樊馬克提出,許慎是基於小篆字形再分析的,甲骨文中辭例和“唯”用法相近,又是“專”的聲符,所以隸定成“叀”很恰當。展翔認為,“惠”的語法意義要比“唯”更豐富些,而且“惠”在句中的語法地位有時對理解整個句子都起到了比較重要的作用。
(二)關於《小戎》中“小戎俴收”的“收”
陳緒平提出,今本《小戎》“小戎俴收”的“收”,簡本作“
”,高亨:“收,軫也。周代的車,左右前後均有箱板,後箱板可以豎起,可以放下,以便人從後上車,名軫又名收。”陳緒平認為,今本用“收”,當是和這種便於人上下的橫木可以收束有關。
三、訓詁學
呂珍玉指出,龍宇純《絲竹軒詩說·讀詩雜記》有討論,以為毛傳訓“辰”為“時”,辰牡為時令之壯大者。孟蓬生認為,需要看一下《詩經》裡其他地方的“辰”有沒有類似的用法,或者上古漢語裡有沒有類似的用法。王化平認為:“在《毛詩》來說,辰牡為時令之壯大者,是貼近詩意的。但在安大簡中,‘時辰’該怎麼解釋呢?”呂珍玉對此舉了數例,如《魚麗》“物其有矣,維其時矣”、《車舝》“辰彼碩女”,毛傳:“辰,時,善。”呂珍玉認為“辰”當是“麎”的借字。王化平認為就安大簡來說,兩個“辰”字意義應該一樣。上句“時麎”與下句“麎牡”,所指範圍有不同。孟蓬生指出,“時”古代有“時令”義,又有“美善”義,但這兩義之間是否存在引申關係,需要證明。呂珍玉說:“物得其時為善。”並以“辰牡孔碩”為例,嘗試探索“時辰”義和“美善”義之間的關係。孟蓬生指出:清儒陳奐也進行過類似的嘗試。不過需要注意的是:雖然“及時雨”是“好雨”,但“及時”還不能說就等于“好”,其間語義差別需要仔細體會。
四、文獻學
王化平指出,《駟驖》“奉之時辰”句,整理者以為《毛詩》重文符號位置與簡本不同。辰,毛傳云:“時,是也。辰,時也。冬獻狼,夏獻麋,春秋獻鹿豕群獸。”鄭玄箋云:“奉是時牡者,謂虞人也。時牡甚肥大,言禽獸得其所。”其實,“辰”並無禽獸或牝牡之義,鄭玄之所以說“時牡”者,是因下句是“辰牡孔碩”。以此看,安大簡作“奉之時辰”,就缺少了名詞,很不好理解。如果“辰”在這裡用作名詞的話,又與下句“辰牡”中的“辰”意義不同。這也是個不好解釋的矛盾。另外,馬瑞辰認為“辰”當假作“麎”,並引《說文》:“麎,牝麋也。”若是如此的話,“奉之時辰”就更不好與下句“辰牡孔碩”銜接。因此,安大簡此處可能抄錯了。簡本將重文符號誤置於“寺”和“辰”字下,其實應該在“辰”和“牡”字下。按馬瑞辰的理解,“辰”和“牡”就是並列關係,因此,簡本“奉之時辰”就不如毛詩“奉時辰牡”切合詩意了。不過,對“辰”字也有不同理解,如王引之認為“辰”當讀為“慎”,“慎”為獸五歲之名,非牝麋之名。寧鎮疆表示自己已撰小文,並貼出了文章片斷。對此,呂珍玉表示懷疑:“‘遠猶辰告、我生不辰、我辰安在、奉時辰牡、辰牡孔碩、辰彼碩女’中‘辰’不一定當名詞用。如果《毛詩》作‘奉時辰牡,辰牡孔碩’,頂針處詞語通常相同,安大簡有可能在頂針處寫錯嗎?”王化平表示,安大簡的字沒寫錯,衹是把重文符號抄錯了地方。因為“寺、辰、牡”三字抄在一起,把重文符號抄錯地方是極有可能的。郭理遠博士有篇文章就討論了安大簡中好些錯訛現象(記錄者按:郭理遠:《談安大簡〈詩經〉文本的錯訛現象》,簡帛網,2019年10月10日,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3434)。
執筆:歐佳 鄭婧
審覈:王化平
終審:孟蓬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