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出土文献文库 > 简帛研究 > 正文
【首】讀書班 | 安大簡《詩經》討論紀要(2019.10.13)
时间:2019年10月21日 23:02   作者:本站编辑   编辑:本站编辑   审核: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

附件:讀書班 _ 安大簡《詩經》討論紀要 (2019.10.13).pdf

今日的討論圍繞安大簡《殷其雷》一詩展開,內容主要涉及文字、音韻、文獻三個領域。

一、文字學

譚樊馬克注意到在安大簡《殷其雷》中又出現了“振”字(記錄者按:參見10月5日的討論),且上下文所用字形還有不同(記錄者按:分別作“

”和“

”)。楊建忠指出安大簡《殷其雷》中又見“䢜”字,“帚”和“䢜”似乎與“韋”和“違”、“皇”和“遑”的關係類似。

二、音韻學

楊建忠提出了兩個問題:“古文字需要什麼樣的上古音知識或成果?上古音研究又需要什麼樣的古文字知識或成果?”楊軍表示音韻學研究當然非常需要注意吸收古文字材料和成果,並提出了一些實際問題:“1.如果追加聲符的情況多:(1)哪一部分是追加,原來的聲符是否語音有了變化?(2)可否從這些變化中找到規律?2.一個音節與兩個音節的對應,如安大簡《牆有茨》的“茨”對應的這個雙音節詞(記錄者按:指安大簡《墻有茨》中“茨”寫作“

”二字),是否意味原來的[*dzl-]中嵌入了後音節的主要元音?還能不能找到更多的證據?”楊軍還提到安大簡《詩經》中有好幾對[*k-]:[*l-];[*k-]:[*r-]交替的例子,很有意思,但相比之下齒音[*ts-]組和[*l-]、[*r-]交替的只有一對,則顯得太少。

顧國林對楊建忠提出的問題頗有同感,並認為安大簡《殷其雷》中與“殷”對應的字形對影母擬音有參考、驗證價值。對此,楊軍表示:“影母的擬音近些年比較一致了,多數認為是個喉塞音[ʔ],這個音在西南少數民族語言裏有,比如南部侗語的‘烏鴉’就是一個[ʔa]或者小舌音[ʔa]。所以上古漢語的‘烏’寫成[*ʔa]問題不大。”譚樊馬克則認為將“殷殷”當成“轟轟”理解即可。

三、文獻學

對於《殷其雷》的順序,呂珍玉提出安大簡疊章作“在南山之下”“在南山之側”“在南山之陽”,而毛詩本作“在南山之陽”“在南山之側”“在南山之下”,一、三章順序不同,“毛詩本表現出雷聲由遠而近(陽、側、下)的狀態,在章法上似優於安大簡”。楊建忠認為章次的變化不影響詩旨,呂珍玉表示雖然詩意俱通,但仔細品味仍可感到有不同。她還認為安大簡進一步證明了詩經的重章疊唱,只要合乎押韻,章的安排在當時應具有隨意性。

王化平注意到安大簡《詩經》章序與毛詩不同之處在於,一般是以章為單位發生變化,且很多時候是二、三章之間的變化。他表示:“這與詩歌的音樂性相關,也有可能與抄寫格式相關。《詩經》的這種現象對理解《周易》卦爻辭的來源有參考作用,卦爻辭的有些部分可能來自完整詩歌的每章的首句。將一卦中的爻辭理解成一首詩的思路或許有偏差。”

執筆:歐 佳

審覈:王化平

終審:孟蓬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