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出土文献文库 > 简帛研究 > 正文
【首】讀書班 | 安大簡《詩經》討論紀要(2019.10.11)
时间:2019年10月18日 08:05   作者:本站编辑   编辑:本站编辑   审核: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

讀書班 安大簡《詩經》討論紀要 (2019.10.11).pdf

讀書班 | 安大簡《詩經》討論紀要 (2019.10.11)

2019年10月11日·讀書班

學者們對《行露》中的

以及《甘棠》中的

等字進行了文字學方面的討論。

一、關於《行露》中的

董珊認為,此字从竹,應直接釋為“答”。孟蓬生指出,如果此字直接釋為“答”的話,“合”“會”以及“荅”“薈”之間的音韻關係該如何解釋呢?

二、關於《行露》中的

楊軍指出,據安大簡,“夜”字當分析為从夕亦聲;在此基礎上,他對將“夜”字分析為雙聲字的意見提出懷疑。對此,孟蓬生認為:“從古文字用字習慣來看,夜一般用作昼夜沒有問題,可是追溯造字本意,我们也不敢完全排除它表示‘腋’的可能性。而稱之為雙聲符字就迴避了這個問題,不管它是在夕上加亦作聲符,还是在亦上加夕作聲符,總而言之,原字和後加的聲符是同音的。這衹是看問題的角度不同。”劉洪濤同意唐蘭的意見,認為早期金文中的“亦”(記錄者按:人形,兩腋下各作兩點)字是“液”的本字。楊軍指出,此“夜”字的聲符“亦”具有表示語源的作用。劉釗認為:“洪濤(記錄者按:指劉洪濤)的說法我有點不解。人腋下出汗並非常見現象,用人腋下出汗的形象來表示液,古人會選這麼一個不典型的形象?我還是覺得腋下加點就是指事腋下部位,因為要對稱,才寫成一邊一點。”王挺斌也不贊成劉洪濤的意見,認為“液”與“尿”在構形上應該是相似的,“尿”不衹兩點,故“液”也應當不衹兩點。而這個字形(記錄者按:作

等形)郭永秉在清華大學的一次講座中已改釋“需(濡)”,是在徐中舒提到的基礎上論證的。劉洪濤也覺得釋“需(濡)”有道理。

三、關於《甘棠》中的

大家圍繞“掇”字所从之“叕”的構形本意進行了探討。顧國林認為“‘叕’字中間,一般認為是大,為什麼用‘大’字呢?我想,古人可能是這樣想的:這個被縫的形狀(我認同叕是綴的初文,即‘縫聯’義),可以選各種形狀,但選擇‘大’字,可以表音。”董珊認為,“叕”从“大”聲應該沒有問題;並且推測“叕”像人手足皆有械具之形,當為“釱”的本字。劉釗不同意顧國林的分析,他說:“從甲骨文看,大形的手或腿上有一些綴連著的一些東西,為何綴不能是從這個角度造的字,而一定得象什麽衣服的口子?象口子,又恰巧从大聲,這個想法不太可信。”寧鎮疆則補充道:“何琳儀老師好像主張‘綴’字是抽象象形。”周波認為:“古文字釱表腳鐐,手部加斜筆是否能釋為釱,我是有點疑問的。楚文字這類字形,董老師(記錄者按:指董珊)釋為厲,我很贊同。此字从大聲,不一定與釱有關,我懷疑這類字形其實衹是大字的加飾筆字形。釱是三晉系右部加斜筆的字形。黃老師(記錄者按:指黃德寬)釋為‘叕(茁)’的甲骨字形,唐蘭認為是古文蔡。有意思的是古文釱、古文蔡、叕這幾個字皆可視為表意字,也皆从大聲。”羅衛東貼出自己的文章《燕國兵銘自名“釱”字考釋》(《文獻語言學》第6輯,2018年,頁10-19),認為:“燕國兵器,矛、劍都有自名爲‘釱’者,與‘腳鐐’無關。”

執筆:葉 磊

審覈:王化平

終審:孟蓬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