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成果介绍 > 学术专著 > 正文
李发副教授《甲骨军事刻辞整理与研究》出版
发布时间: 2019-09-15 22:34   作者:本站编辑   来源: 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7

内容簡介

本书尽可能穷尽地收录了现已公布的所有商代军事甲骨刻辞,并进行分期分类排谱,在前人研究基础上,对商代战争、方国、军事人物、军事组织、军礼等情况进行系统的深入研究,得到了更符合实际的结论。又对甲骨军事刻辞中军事行为动词和军事刻辞句法与语义角色进行研究和分析,为商代语言研究及汉语史研究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宝贵材料。

作者簡介

李发,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西南大学汉语言文献研究所、出土文献综合研究中心副研究员,兼任国际学院硕士专业学位导师,国际中国语学会会员、中国语言学会会员、中国文字学会会员。主要从事古文字及古代历史文化研究,在《历史研究》《文物》《文献》《考古与文物》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二十余篇。

目 錄

第一章 緒論

一 研究緣起

二 前人对甲骨军事问题的研究

三 關於甲骨刻辭的分期斷代問題

四 研究材料和研究任務

第二章 甲骨軍事刻辭反映的商代戰争

第一節 與商有戰争關係的方國和地區

第二節 商與方方之間的戰争

一 辭例分佈

二 有關認識

第三節 商與方之間的戰争

一 辭例分佈

二 有關認識

附録:含“/方”的拓片號

第四節 商與夷方之間的戰争

一 關於“尸(夷)”的字形和釋讀

二 有關“夷方”卜辭的整理與繫聯

三 對各類卜辭所見“夷”或“夷方”是否同一方國的討論

四 對帝辛十祀伐夷方事件的重新整理與排譜

五 結語

附録:有關“夷方”可相繫聯的卜辭拓片號

第三章 甲骨軍事刻辭反映的商代軍事人物

第一節 軍事人物及其事迹概況

第二節 雀

一 辭例分佈

二 有關認識

第三節 𠂤般

一 辭例分佈

二 有關認識

第四節 沚

一 辭例分佈

二 有關認識

第五節 望乘

一 辭例分佈

二 有關認識

第六節 婦好

一 辭例分佈

二 有關認識

第四章 甲骨軍事刻辭反映的商代軍事組織

第一節 師

一 師的編制

二 師的調遣

三 師的軍事活動

四 非王之常設軍

五 師的性質與規模

第二節 族

一 王族

二 子族和多子族

三 一族、三族和五族

四 其他族

五 小結

第三節 旅

一 旅的編制

二 旅的軍事活動

三 旅的性質與規模

第五章 甲骨軍事刻辭反映的商代軍禮

第一節 校閲禮

一 關於校閲禮

二 卜辭所見的校閲禮

附録一:田蒐活動與軍事行動同現一版之卜辭例

附録二:祭儀、占卜、命將同版例

第二節 戰争禮

一 關於戰争禮

二 卜辭所見的戰争禮

附録一:《禮經本義·出師禮》載相關材料

附録二:《五禮通考·軍禮五·出師》引相關文獻闡述古代軍禮

第六章 軍事刻辭中所用行爲動詞

第一節 字形及詞義考辨

一 固定詞組

二 單音詞

第二節 群聚分析

一 關係義場

二 同義義場

三 枝幹義場

第三節 配價分析

第七章 甲骨軍事刻辭所用句型

第一節 概述

一 卜辭與句子、語篇(discourse)的關係

二 研究軍事刻辭句子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第二節 軍事行爲個案使用的句型結構

一 關於“望乘伐下危”

二 關於“沚土方”

第三節 軍事刻辭句型結構總彙

一 單句句型

二 複句句型

第八章 句子所涉語義角色

一 施事:發出軍事動作或行爲的主體

二 受事:軍事動作或行爲的承受對象

三 與事:發出軍事動作或行爲的參與者

四 原因:動作行爲的原因、來源或依據

五 對象(目標):謂語動作和行爲間接涉及的對象或要達到的目標

六 時間:動作行爲發生或經歷的時間

七 空間:動作行爲發生的空間

第九章 結論

所引綴合成果出處表

主要參考文獻

後記

序一 劉釗

西南大學漢語言文獻研究所李發教授的大作《甲骨軍事刻辭整理與研究》一書將由中華書局出版,日前來函索序於我。一方面我與李發教授是相識多年的老朋友,盛情難却,一方面我在年輕時也曾對甲骨軍事刻辭産生過興趣,碩士論文的題目就是《卜辭所見殷代的軍事活動》。這兩方面的因緣讓我冒着佛頭着糞的危險,在此談幾句看過這部書稿的感受,權充作對於此書的推介。

當今的甲骨學研究日趨呈現精密化和立體化的態勢,新技術手段的介入也讓甲骨學研究如虎添翼,進展迅猛。在甲骨學的本體研究上,如文字考釋、類組研究、甲骨形態學、綴合等方面日新月異,其進境早已超出了上一代學者的預計和想象。在學界對今後工作的設想與展望中,利用綜合手段對甲骨文中的某一類内容進行窮盡性的研究,始終是一項必須要加强的工作。李發教授的這部《甲骨軍事刻辭整理與研究》,可以説就是這樣一部在今後需要加强的工作中具有引領意義的,對甲骨文中軍事内容進行窮盡性研究的力作。

《甲骨軍事刻辭整理與研究》對甲骨文中近四千四百版經綴合後與軍事内容有關的甲骨,進行了多角度的深入比勘和細緻分析。作者先是對甲骨軍事内容研究的歷史進行了總結和評價,引述前人説法全面,評價公允適度。接下來的幾章是主體,分别對戰争、軍事人物、軍事組織、軍禮進行了透徹分析。其中采用繫聯和排譜的方法處理甲骨資料,尤其是將很多大宗甲骨資料按事類分成若干組的辦法,值得今後的接續研究時加以關注和效法。這幾章的研究充分利用甲骨學、歷史學、歷史文獻學的知識素養,對甲骨文中的軍事資料進行了細膩的考量,涉及八十個方國,重點考察了其中的三個方國和五個重點人物,得出了一些富有新意的意見和具有啟發意義的推測。

最後三章是從語言學角度對甲骨文軍事刻辭中的動詞、句型和語義角色進行的研究。作者站在語言學最前沿,利用群聚分析(包括關係義場、同義義場、枝幹義場)和配價理論考察軍事動詞之間的聯繫,通過分析動詞與其聯繫的名詞結構,來描述動詞的性質;分析卜辭句子和語篇的關係,找出稱作“句位”的成分完整的句型;從施事、受事、與事、原因、對象、時間、空間等角度確定軍事卜辭句子所涉的語義角色。以上的研究充分顯示出作者扎實的語言學功底和理論運用上的創新。

這部書稿還有兩個突出的優點,一個是作者綜合運用考古學、歷史學、語言學的方法,對甲骨文中的軍事資料進行窮盡性的研究,從方法論上説,代表了當今研究出土文獻的最科學的方法,是特别值得提倡的。二是作者在整部書稿中,始終表現出對甲骨學本體研究的熟悉和關注,如作者在運用材料時,特别表現出對甲骨綴合及考釋的重視,其所徵引的綴合和考釋,都是目前學術界最新最準確的成果,完全没有有些從歷史角度研究甲骨的學者輕視甲骨學本體研究,對學術界綴合、文字考釋等成果懵懂不明的弊病。僅從這一點,即可看出作者扎實的甲骨學功底和始終站在學術前沿的優良學風。

李發教授碩士從毛遠明先生,博士從喻遂生先生游,兩位先生都屬於既有着深厚的語言學修養,同時又有如石刻、甲骨文、納西東巴文等研究專長的學者,故李發教授能耳濡目染,得窺堂奥。這部成功的著作正是這一學養養成的最好證明。

相信讀者一定能從李發教授的這本書中得到不同的收穫。

序二 喻遂生

李發博士《甲骨軍事刻辭整理與研究》即將出版,希望我能寫幾句話,作爲導師,當然義不容辭。

本書是作者在博士學位論文《商代武丁時期甲骨軍事刻辭的整理與研究》的基礎上增補修改而成的,從書名和内容的擴展,可以看出作者博士畢業後在學術之路上堅持不懈、繼續跋涉的足迹。

軍事是古代社會生活最重要的組成部分之一,甲骨軍事刻辭作爲我國歷史上最早的軍事文獻,歷來受到學者的高度重視,已有豐碩的研究成果,後人要想在這一領域有所成就,必須在材料、方法、廣度和深度上有所創新才行。本書作者在這些方面做了一些新的嘗試,在材料方面做到了儘量全和細,窮盡性地收集了甲骨軍事刻辭四千四百二十三片,系統地清理出與商有戰争關係的方國八十個、人物九十一個,以及戰事、軍制、軍禮等相關史實;在方法方面,采用了綴合、排譜、分組、微細斷代、語義語法分析等方法,因而能在前人基礎上有新的發現、新的結論、新的成果。

本書的内容主要分兩部分:一爲軍事事實的研究,如方國、人物、戰事、軍制、軍禮等;一爲軍事語言的研究,如詞彙、句型、語義等;但兩部分又是緊密結合在一起的。研究出土文獻,史實和語言文字是相互聯繫的兩個方面。事實是客觀存在的歷史,已經逝去的史實,除了文物之外,只能靠文獻和口碑流傳,而語言文字是其載體。作爲後代的研究者,其工作程式是,將文字釋讀爲語言,又通過語言所表達的語義去建構史實。在現行的學科體系中,歷史學和語言學分别是不同的學科,加上學科越分越細,導致兩個學科的學者對彼此的研究領域不免有一些隔膜。

但前輩學者在這方面的界劃似乎要少一些,如嚴耕望先生所説的前輩史學四大家中,吕思勉先生有《文字學四種》,是文字學研究者的必讀書籍;陳寅恪先生精通多種語言,將語言學的方法用於歷史研究,有《元代漢人譯名考》《東晉南朝之吴語》《四聲三問》《從史實論切韻》等語言學論文傳世。

陳先生在《元代漢人譯名考》中説:“蓋一時代之名詞,有一時代之界説,其涵義之廣狹,隨政治社會之變遷而不同,往往鉅大之糾紛譌謬,即因兹細故而起,此猶爲治史學者所宜審慎也。”這是對歷史學者的告誡,也是對語言學者的告誡。因爲治漢語史者,往往容易專注於字形結構和語義語法的分析,而對語言文字所反映的歷史事實關心不够,從而導致語言歷史研究的偏差。吕思勉、陳寅恪等前輩的學術風範,是我們效法的榜樣。因此,像本書這樣涉及語言、文字、歷史、考古等多學科的研究思路和方法,是值得肯定和提倡的。

李發聰敏好學,刻苦執著,碩士階段在本所從毛遠明教授學習碑刻語言文字,具有扎實的古文字和古文獻基礎。也選修過我開設的文字學、甲骨文選讀、商周金文選讀、甲骨文語法研究等課程,對甲骨文有濃厚的興趣。讀博後,重新從讀甲骨拓片開始,深入研讀原始材料,廣泛吸取前人研究成果,四處游學虚心求教,堅持數年潛心寫作,終成此書,可喜可賀。希望本書出版後,能虚心聽取學界的批評,更加昂揚奮進,以不斷進步的新成績來回報學界師友的教誨、鼓勵和幫助。是爲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