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 正文
讲座综述|邓彧教授讲座成功举办
时间:2024年11月28日 15:51   作者:   编辑:xn_wxs   审核: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

11月15日晚,汉语言文献研究所主办的“学行堂名家讲座”在文献所336教室顺利举办。英国学者、香港中文大学翻译系邓彧(Duncan Poupard)副教授应邀做了题为“跨越时空的对话:纳西东巴与苯教文献研究”的讲座。文献所杨亦花副教授主持讲座,文献所及文学院部分师生到场聆听,校外专家及学生在线上聆听。

邓彧副教授

这场讲座将纳西文献与敦煌文献建立联系,通过3个有趣小故事探索纳西东巴文化与藏文化之间存在的某种联系。

杨亦花副教授主持讲座

第一个故事涉及乌鸦叫占卜法。邓彧老师在敦煌藏文文献中发现了编号为1045的一份类似表格的文献,其中详细描绘了根据时间和方位来解读乌鸦叫声的占卜方法。这份文献与东巴文献《以乌鸦叫声占卜》在占卜的方法以及所使用的占卜术语上,呈现出高度的一致性。然而,邓彧老师也谨慎地指出,目前的对比研究仍然处于较为初步的阶段。尽管两者在内容和形式上有着诸多相似之处,但尚未进行直接、细致的文本文字用语对比。因此,关于这两份文献之间是否存在直接的文本借用关系,目前仍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

第二个故事聚焦于一位名为Liuqshee maddal的东巴祭司。邓彧老师援引了美国学者洛克与日本学者西田爱的研究成果,指出在纳西东巴文献记载中,Liuqshee maddal是一位专门主持除秽仪式的东巴,其身份为东巴什罗的次子。有趣的是,在敦煌藏文文献以及其他藏文资料中,出现了一位名为durshen mada的祭司,其地位与东巴什罗相当,不仅名称读音与Liuqshee maddal相近,而且所主持的仪式内容也极为相似,因此有理由推测这两者可能是同一人物的不同记载。更值得注意的是,在较晚期的苯教文献中,durshen mada这一角色再次出现,但遗憾的是,这些文献并未对其进行详细描述。然而,一个显著的变化是,durshen mada的地位在文献中发生了转变:从原本与东巴什罗并列的重要人物,转变成比东巴什罗低一级的人物。

第三个故事围绕着普巴杵(Phur ba/phur bu,藏传佛教中一种蕴含深意的法器)展开。邓彧老师在荷兰莱顿大学珍藏的一部编号为33的纳西东巴文献中,意外发现了一个普巴杵的图形。值得注意的是,这部珍贵的文献并未被《纳西东巴古籍译注全集》所收录。虽然俄亚地区的东巴祭司能够诵读这部经文,但由于其中夹杂着咒语,他们对其全部内涵并不能完全领会。经文大致描述了一种使用普巴杵来镇压邪灵的仪式指南。有趣的是,莱顿大学所藏的这份东巴文献中的普巴杵图形,借鉴了纳西族神山的形状。值得一提的是,俄亚东巴在书写普巴杵的字形时虽各有差异,但总体上保持着相似性。此外,俄亚保留了许多与普巴杵相关的风俗和传统,而丽江及其周边地区则鲜见此类习俗。在尼泊尔以及大喜马拉雅地区,众多民族也流传着与普巴杵相似的仪式。在这些文化中,普巴杵象征着至高无上的须弥山之威力,以及征服与降伏一切邪恶的力量。

在讲座的尾声,邓彧老师强调,纳西学与藏学关系密切,然而遗憾的是,藏学家往往不解东巴文,而纳西学家则多不熟稔藏文,这导致两个研究领域间的沟通存在很大障碍。接着,他指出,此类研究的重要性在于能够揭示文化现象是如何穿越时空,从古代传承至今的。最后,邓彧老师以一则风趣的案例作为讲座的收尾:一个在东巴文中象发光绿松石的符号,竟被一位研究苯教的学者误认为是某种昆虫,这一误会引得听众会心一笑。

文献所及文学院部分师生聆听讲座

在交流环节中,李晓亮、杨亦花、曾小鹏三位老师就邓彧老师所提及的东巴文字形存在的地域差异性,展开了深入的探讨。邓彧老师针对线上线下老师及学生提出的问题都逐一进行了回答,并鼓励大家在进行研究时不要畏惧困难或担心自己的观点缺乏说服力,要勇于探索和实践,只要能够搜集到证据并取得实质性的收获,就是值得肯定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