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2日晚,汉语言文献研究所主办的“文献所建所四十周年所友系列讲座”在中希文明互鉴中心学术报告厅成功举办。复旦大学中文系梁银峰教授应邀做了题为“汉语史研究导论——理论、方法与材料”的讲座。文献所博士生导师邓飞教授主持讲座,文献所及文学院部分师生到场聆听。
梁银峰教授首先着重介绍了汉语史研究的目的、意义和依据。汉语有着悠久的历史,无论语音、词汇还是语法,都经历了长期的演变。汉语史研究的目的就是了解汉语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变化,探索这些发展变化的原因乃至内部规律,并从中发掘汉语与其他语言演变的共性。梁老师以“老师”“教师”词语异同辨析、复数词尾“们”的使用环境、现代汉语强调句与传世典籍中强调句的对比为例,指出汉语史研究对于深入了解和正确使用现代汉语的重要意义。同时,他举出广州话和北京话、古汉语和英语中差比句的例子来探讨汉语史研究对理解和研究现代汉语方言的独特作用。梁老师还对“V1+NP+V2”结构在汉译佛经、敦煌变文以及傣语、侗语中的使用作了解释,对名物词“鹿”的含义演变以及“髭”“鬚”“髯”的词义演变作了更详尽的说明。
梁老师指出,研究汉语史离不开历代书面语文献,在此过程中要注意甄别历史文献语言的年代,即对历史文献的辨伪问题。除传统的四部文献外,研究者还须将汉译佛典视作尚待进一步发掘的历史语料,《大正藏》就是一个内容丰富的语料宝库。此外,研究者还需正确认识传世文献和出土文献在汉语史研究中的地位,将二者的优点充分利用,融会贯通。
在讨论汉语史研究中应注意的问题和研究方法时,梁老师认为,研究者要能够对不同时代语音、词汇、语法的特点有一定认识,在此基础上着重讨论语言演变的内、外部动因。如关注重新分析(reanalysis)和类推/扩展(analogy/extension)作为语法演变两种重要机制的具体运作方式,以及语言接触这一外部动因如何作用于某一词的语法化等。
提问交流环节,文献所王远杰老师就讲座内容与梁老师进行了讨论交流。文学院郑邦宏老师及文献所史淑琴老师、闫佳琳博士分别提出问题,梁老师也一一作答。梁老师结合亲身体会寄语同学们做学问要“大处着眼,小处着手”,放开眼光,拓展眼界,从更高的理论高度来关照自己的兴趣领域,在研究的材料、方法上有所突破和创新。
邓飞老师和李发老师在对梁老师的精彩讲座表示感谢后,激励同学们以梁老师为榜样,在学习中不拘泥于一隅,注重开拓自己的兴趣领域,扩展学术研究的广度与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