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乐桑教授讲座成功举行
12月10日下午,汉语言文献研究所主办的“学行堂名家讲座”在文学院101报告厅成功举行。法国国立东方语言文化学院教授白乐桑做了题为“汉字观及汉字的接受”的讲座。文献所所长孟蓬生教授主持,文献所及文学院师生百余人到场聆听。
讲座前举行了西南大学中希文明互鉴中心学术委员聘任仪式。西南大学中希文明互鉴中心聘任白乐桑教授为中心学术委员,中心中方秘书长王勇教授向白乐桑教授颁发聘书。
白乐桑教授从法国汉学家雷慕沙和自己学习汉语的故事谈起,他学习汉语是因为对他来说,汉语是一种远距语言,天然带有神秘感。外国人对于汉字有不同的认识,产生不同的汉字观,主要有神秘观、理性观、工具观、科学观、教学观、多元观等。
由于汉字观的不同,国际中文教材编写产生两大流派,即一元论和二元论。一元论教材以词为唯一最小教学单位,组合词被视为不可分的整体。二元论的教材注重字的频率、出现率和复现率,给每个生字提供助记方法。白乐桑主编的《汉语语言文字启蒙》(1989)系统地贯彻二元论。
接下来,白乐桑教授深入阐释了汉语和汉字的诗性功能。尤其是汉字,它不仅仅是记录语言的工具,更具一种形式美。中国的书法、地书都凸显了汉字的这种功能。
最后,白乐桑教授介绍了接受理论以及汉字在法国的接受。接受理论认为当一部作品尚未到达读者手里,还是半成品的时候,读者是主动的,是推动文学创作的动力。汉字是一个中文独有的、多维度的符号系统。从十六世纪末,中国人沈福宗第一次在凡尔赛宫向路易十四介绍汉字,到现在巴黎街头的汉字招牌,无不彰显着汉字的影响力。
在提问与交流环节,白乐桑教授回答了在场听众提出的有关对外汉语汉字教学以及汉字的诗性功能等问题。
最后,孟蓬生教授对讲座进行总结。孟老师认为白乐桑教授从外国人的视角为我们提供了汉字与汉语学习的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