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 正文
讲座综述|李若晖教授讲座成功举办
时间:2023年12月29日 10:46   作者:本站编辑   编辑:本站编辑   审核: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

李若晖教授讲座成功举办

12月23日晚,汉语言文献研究所主办的“学行堂名家讲座”在336会议室成功举办。本次讲座邀请到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特聘教授李若晖,题目为“《老子》第一章的‘所’字及相关诸问题”。汉语言文献研究所所长孟蓬生教授主持讲座,文献所师生到场聆听,另有部分网友在线旁听。

《老子》第一章“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马王堆帛书甲、乙本、北大汉简本中“其”下皆有“所”字。以 “所”字为切口,李若晖教授带领大家纵深透视了如下问题:《老子》第一章的异文问题、校勘问题、文本与注释的对应性问题、释义问题、文本流变问题以及虚词研究问题。

李教授认为研究异文应该基于字位概念,字位即同一书籍的不同版本,或者不同书籍记载同一事物的语句的最小对应单位,如何确定最小对应单位是确定异文的基础。部分学者因为所见版本的局限性,尚未见到“所”与“其”同时出现的本子,认为“所”与“其”是异文,进一步得出“所”与“其”同义的错误结论。因此,要在“有异必录”的基础上,运用字位理论对异文做精细化的认定工作。

李教授提出在古书的流传过程中,正文和注释的讹误是不同步的,可以利用注释校对正文。如成玄英《道德真经义疏》释“所,境也”,是其本当有“所”字。蒙默点校本句读为“欲,情染也,所境也”。而成疏下文通释全句有有云:“肆情染滞者,适见世境之有”,可知“境”当为“所”字之诂。于此可证蒙氏所辑成疏正文无“所”字,是流传过程中形成的脱误。同时,李教授也提示大家正文与注释的对应问题是复杂的。在唐玄宗的《道德经注》中有“若有欲逐境生心”一句,“逐境”可对应“所”字,而《道德经注》的正文并没有“所”字,但唐玄宗的《道德经注》是奉敕刻于经幢上的,出错率极小,唐玄宗注释的“所”字更可能是沿袭前代注释而来。

对于《老子》第一章的“所”字,历代诸家有不同的解释,主要有“所,境也”、“所与其同义”两种,这两种解释都有不合理之处。李教授认为不能简单地只指出古书上的一些错误,要在历史长河中给这样的解释做定位。学者为什么会做出“所,境也”这样的解释,这是因为在中国本土的汉语研究当中,语法研究的形成和成熟都较晚,在早期没有虚词观念、语法观念时,学者会把大部分词语作实词来对待。所以这样的错误也有它的历史价值,也值得我们对其做专题研究。

李教授认为中国古代的文本是一种波动性文本,在《老子》的不同版本中,文字的不同变化就像水位变化一样,所以不管是校勘还是注释,都不能机械地判断异文的对错。“所”字有可能是后世为了保持文句的整齐对仗而删掉的,也有可能是后世为了保持文义明晰而加上去的。整齐对仗是多数古籍的流传趋势,但是具体的异文不能简单以整齐对仗为标准排列异文的时代。

李教授认为,中国的传统学术缺乏严密的逻辑分析体系,古人写文章时不一定有语法观念。我们现在分析古代汉语的语法结构,不应使用训诂式,而应做语法的逻辑分析。李教授也建议大家在做学问时,对字、词的解释要达到意义的确定性和明晰性,在查找虚词用法时,尽量找一本对虚词定义进行明晰解释的工具书。

交流互动环节,文献所师生就讲座内容向李教授提问,李教授予以一一解答。

孟蓬生教授用 “由小学入经学者,则经学可信”提示大家思考中国古代语言研究和中国古代哲学研究之间的关系,以及在做研究时,应看到同一现象的多种可能性。同时,他建议大家在做学问时,要始终坚持语言学和逻辑学的基本训练。

李若晖教授与我所老师合影